柯利亞

柯利亞

當時柏林圍牆剛剛傾塌,東歐劇變,大提琴手路卡在布拉格只能以給葬禮伴奏為生,為了酬勞,他與素未謀面的俄羅斯女人結婚,幫她獲得簽證。婚後不久,女人撒手離去,消失得無影無蹤,只剩下五歲的柯利亞給路卡,一個只會說俄語,一個只能聽懂捷克話,這對奇異的父子生活在了一起。


英文名:Kolya
譯名: 遊子\給我一個爸
導演:揚·斯維拉克
主演:德內克·斯維拉克 安德烈·查利蒙 絲戴拉·扎瓦科瓦
國家/地區:捷克
類型:劇情
片長:105min
對白語言:捷克語/俄語
獲獎情況
1997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1997年新球獎最佳外語片
1996年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
1996年威尼斯電影節榮譽獎
1996年東京國際電影節東京大獎,最佳編劇獎

影片背景:

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和“天鵝絨革命”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中央第一書記杜布切克發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意在削弱蘇聯共產黨對捷克的控制,在國內掀起一場政治民主化運動。蘇聯決定對捷克進行武裝干涉。8月20日晚,蘇聯以“機械事故,要求迫降”為由,在布拉格機場降落了一架民航客機。數十名突擊隊員迅速占領機場。幾分鐘後,蘇軍空降師直撲布拉格。21日凌晨,蘇聯軍隊就占領了布拉格。進攻6小時後之後,蘇軍控制了捷克全境。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義的國際政治事件,標誌著華約內部的裂痕已經漸漸顯現,被視為東歐劇變的前奏和導火索。“天鵝絨革命”狹義上是指捷克於1989年11月發生的反對共產黨統治的民主革命。從廣義上講,天鵝絨革命是與暴力革命相對比而來,指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暴力衝突就實現了政權的更迭,如天鵝絨般平和柔滑。捷克的民主化運動在1968年遭到蘇聯的鎮壓,但是國內對捷克共產黨統治不滿的知識分子仍然在以地下的方式活動。比如我們所熟悉的米蘭·昆德拉,伊凡·克里瑪等。1989年11月17日,首都布拉格出現超過十萬人的遊行活動,要求推動捷克民主化和實現和平轉移政權。1993年,捷克宣布獨立。

影片概述:

盧卡,55歲的捷克未婚老男人是捷克國家愛樂樂團的大提琴手,由於弟弟從東方陣營叛逃到西方,而失去了在愛樂樂團的演奏資格,為了贍養年邁的母親,盧卡只能和同伴們在葬禮上為人們演奏哀樂和為墓園管理處描墓碑。盧卡身上有著獨身男子的遊戲習性,保持著對異性的強烈需求。迫於窘困的經濟狀況,盧卡答應了與一名蘇聯女子假結婚。不想,婚後兩天,盧卡的“太太”通過獲得的捷克國籍逃到德國與情人相會,並且留了一個她的兒子蘇聯小男孩柯利亞。盧卡只會一點俄語,柯利亞完全聽不懂捷克話,這一大一小就開始了一段深沉的父子之情。

影片解讀

對人物設定隱喻的表現

捷克斯洛伐克在地理上位於歐洲中部,處於西歐和蘇聯的夾縫之中,這種夾縫中的生存不僅僅體現在地理位置上,更體現在意識形態上。捷克在蘇聯的高壓控制之下,國內一片死氣沉沉。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本片人物設定的巧妙之處就顯現出來。一直受蘇聯控制,被當作“兒子”一樣對待的捷克,在影片的語境中被隱喻為一個高大滄桑的成年人——盧卡;而一直以“爸爸”身份控制捷克的蘇聯則被隱喻成需要保護、弱小的孩子——柯利亞。由於柯利亞是盧卡的假太太留下的拖油瓶,兩人的心理又被賦予了極強的隱喻色彩。盧卡被迫以繼父的身份從社會福利局接養了柯利亞,極不情願卻也無可奈何,而柯利亞則感到被拋棄,無助和無希望。被侵略的捷克在影片中成了父親,強大的蘇聯成了小男孩,並且叫老男人爸爸,這樣復仇式的人物設計迎合了捷克的民眾,使他們在心裡上獲得歡愉,積壓了許久的民族情緒得以釋放和宣洩。

影片中對女性的表現

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有盧卡年邁的母親,她極度的憎恨蘇聯人;年輕的葬禮演唱的女歌手,她在演唱時由於盧卡的挑逗而唱破了音,同時,她也盧卡保持著固定的性關係;盧卡的朋友教俄語的女教師,她為孤單的柯利亞用俄語講故事;年輕的女大提琴手,想要拜盧卡為師,兩人在教學期間完成了“藝術家”式的靈魂交流。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看,影片中對女性的設定和表現依然是男性的俯視視角。導演中鏡頭語言建構了男女的性別身份。女性是被看的,不理智的,被挑逗的,被需要,被哄騙,被玩弄的對象。女性只有在照料孩子,表現母性,講故事,解決生理需求時出現,被物化為一種工具,成為了導演的一顆棋子。

經典對白

盧卡和柯利亞躺在大床上,窗外蘇聯的坦克呼嘯而過。
柯利亞:是我們的人嗎?
盧卡:不,是你們的人。
柯利亞:他們是去莫斯科么?
盧卡:不,他們要留在這兒,很不幸。
柯利亞:就像我一樣。
盧卡被公寓的管理員催促在窗戶上貼上蘇聯和捷克的國旗。
柯利亞:我們的,漂亮的。(俄語中,這詞既有漂亮的含義,又有紅色的含義。)
盧卡:跟我紅色的內褲差不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