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特吉,S.C.

查特吉,S.C.

孟加拉語小說家。1876年 9月15日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胡克利縣德瓦南達村。他的父親穆迪拉爾·查特吉由於家境貧寒,又經常失業,最後不得不將全家遷到比哈爾邦帕格爾布爾縣依靠妻弟生活。他的童年在極端貧困中度過,中學畢業後無力升入大學。

人物簡介

查特吉,S.C. 查特吉,S.C.


查特吉的創作活動是在父親的影響下以寫短篇小說開始的。他的父親是一位酷愛文學的學者,對於詩歌、小說、戲劇各種文學體裁都進行過嘗試,但從未寫成一篇完整的作品。17歲的查特吉翻閱這些未完成的手稿,往往因考慮它們該是怎樣一種結局而徹夜不眠。這促使他自己動手寫小說。不久,因為就業問題和父親發生衝突,逃離家庭,到處流浪,廣泛地接觸印度各階層人民,深入地了解城鄉生活,為他日後小說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04年,查特吉來到緬甸謀生,在仰光政府機關里當了十年小職員。190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在《帕羅蒂》雜誌上發表,獲得好評。1913年回到加爾各答,專事寫作,靠不固定的稿費收入生活。從1913年起,他的小說在、和《文學》等雜誌陸續發表,成為孟加拉最為讀者喜愛的作家。1934年,達卡大學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

主要作品

查特吉寫了許多短篇小說和30部中、長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集有 (1914)、 《二姐》(1915)、(1916)、(1917)、(1918)、《畫像》(1920)、(1926)和(1934)等。他早期的短篇小說大多描寫家庭生活和母愛。代表作有《賓杜的兒子》、和等。後期的作品著重揭露社會中不合理的現象。《摩黑什》描寫一個身受經濟剝削和宗教歧視的穆斯林佃農貧困的生活和無權的地位。敘述了賤民奧帕吉悲慘的一生,他死後連用幾根木柴舉行火葬也不能如願。這兩篇小說被認為是他最優秀的作品。

他的中、長篇小說中,重要的有(第1卷,1917;第2卷,1918;第3卷,1927;第4卷,1933)、《鄉村社會》(1916)、(1916)、(1917)、(1920)和《秘密組織──道路社》(1929)等。《斯里甘特》是一部自傳體小說,描寫斯里甘特和歌女拉佳拉克什彌相愛,但在傳統道德觀念的束縛下,他們最後被迫分手。小說展示了一幅從鄉村到城市、從王公貴族到賤民各階層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塑造了安諾達姐姐、拉佳拉克什彌以及敢於離開無情的丈夫而和患難與共的男人相結合的奧帕雅、為抗議對賤民的侮辱而毅然脫離大家庭過著清貧生活的蘇南達等許多令人難忘的婦女形象;特別是奧帕雅,她是查特吉所有作品中唯一能夠衝破封建牢籠的勇敢的女性。《斯里甘特》第一卷是四卷之中的佼佼者,被譯成英語和法語。主要描寫青年羅邁什回鄉進行農村改革時遇到的種種阻力,揭露了地主之間的勾結和傾軋。《嫁不出去的女兒》對奩資制和傳統的社會習俗提出了有力的控訴,描寫了一個既無美麗的容顏、又無金錢做陪嫁的姑娘的悲哀。《道德敗壞的人》提出了寡婦再嫁的社會問題,刻畫了兩個年輕寡婦的性格。薩維德莉聰明、美麗,鍾情於大學生薩迪什,但遏制了自己的感情;吉爾娜則公開向男方表示愛慕,卻遭到拒絕,在社會的壓力下精神失常。

查特吉生活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的年代,然而他直接反映政治鬥爭的作品卻不多。《秘密組織──道路社》是以反抗殖民統治、爭取祖國自由獨立為主題的重要作品。其他作品大多以愛情為題材,描寫農村中、小地主及其知識分子的思想感情。他的作品充滿對於普通人的命運的關懷,他憎恨地主的專橫、婆羅門的偽善;而對農民和低等種姓,特別是對處於被壓迫底層的婦女,寄以無限的同情。他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有一些令人難以忘懷的婦女形象,尤其是那些從童年就守寡、被剝奪了再婚權利的少女和被污辱與被損害而仍不失內心清白的“淪落風塵”的婦女,她們善良、溫順,富於自我犧牲精神,而命運又往往極為悲慘。

查特吉從1914年在加爾各答附近的豪拉縣定居起,便積極參加政治活動。1921年擔任印度國民大會黨豪拉縣委員會主席。他傾向國大黨激進派的政治綱領,要求印度在政治上完全獨立。他支持工人罷工,也曾參加過印度共產黨召開的民眾大會。而在他的作品裡,卻常常流露出他思想中保守的一面。這在他處理寡婦的愛情生活和再嫁問題上表現得最為明顯。他的短篇小說、以及長篇小說《大姐》和《鄉村社會》中的女主人公都在為愛情而痛苦呻吟,卻沒有一個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藩籬。查特吉曾經在給朋友的信中說,他的小說“從來不曾出現過寡婦嫁給她心愛的男人的情節”。他的保守思想使他對觸犯現存的社會制度、風俗習慣持審慎態度。他往往只寫生活中的矛盾與現實的冷酷,只寫男女主人公背負著社會習俗的枷鎖在痛苦、憂傷、憔悴,卻沒在進一步指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查特吉是班吉姆·查特吉和泰戈爾之後最有影響的作家。他熟悉農村生活,了解中產階級的心理。他以樸素流暢、幽默風趣的語言塑造了一些既具有進步傾向又性格軟弱的人物形象。泰戈爾指出:“查特吉窺透了孟加拉人內心的秘密,在他描繪著悲歡離合的絢麗多彩的創作中,人們清楚地認識了自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