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蠶核型多角體病毒

柞蠶核型多角體病毒,柞蠶膿病(即核型多角體病毒病)是柞蠶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發病率在30%左右,重者達70%以上,常年因膿病減產30%左右,有的甚至造成絕產。

基本信息

柞蠶核型多角體病毒
(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分布

柞蠶,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分布於東北、山東、河北、湖北、湖南、廣西、貴州等地。我國是世界上放養柞蠶最早的國家,起源於山東半島。而遼寧省的每年產繭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60%以上,成為我國柞蠶繭的主要產區。
柞蠶膿病(即核型多角體病毒病)是柞蠶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發病率在30%左右,重者達70%以上,常年因膿病減產30%左右,有的甚至造成絕產
 

特點

柞蠶膿病病毒的多角體,多呈四角形、三角形及形狀不規則,大小為0.7-10μ(圖1.2)。成熟的多角體,表面光滑,分為表面層(亦稱蛋白質膜),不含病毒束的蛋白質層和隨即嵌入大量病毒束的核心層。不成熟的多角體,表面凸凹不平,形似雲片,沒有表面蛋白質層,可見到病毒嵌在邊緣或病毒束脫落的凹陷(圖3)。
病毒粒子呈桿狀,遼寧省蠶研所報導其大小為55×330nm,病毒束為矩棒狀,其大小為60-170×350nm(圖4)。在病毒束內可見到1-15個核衣殼,甚至更多(圖5)。
用SDS-苯酚脫蛋白質從柞蠶NPV分離得DNA,在電鏡下,此DNA分子大多呈環狀分子。
病毒病的防治試驗 柞蠶NPV的傳染途徑主要通過爛繭及其污染的房屋、種繭、用具等,在制種時進行卵面消毒,切斷病原是預防膿病的重要環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