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退休

柔性退休

所謂“柔性退休”,是指延長退休的自主權在於個人和單位,在個人意願和企業需要的基礎上由雙方協商決定。2010年10月,上海試水柔性延遲申領養老金。能夠享受“柔性延遲退休”的都是有專業特長的人才。

中國情況

社保缺口逼出“柔性退休”。社保缺口逼出“柔性退休”。

現代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始於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美國,至今不過80年的歷史,在中國,城鎮職工養老納入社保更是不到20年的歷史。中國當前所有領取養老金的人繳納養老金的年限不超過20年,而且,養老金領取時間越長的人,繳納養老保險的時間越少。這是導致中國養老保險收支壓力的一個特殊因素,是那些早早建立養老保險的國家所沒有的。

中國現在的情況是,2009年全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11491億元,比上年增長18.0%,全年基金總支出8894億元,比上年增長20.4%。收大於支,但是支的增長速度大於收。有數據表明,2001年以來,在覆蓋的城鎮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職工中,參保人數平均增速為4.04%,已經低於離退休職工人數的平均增速6.64%,而養老金的籌集主要依賴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人數。顯然,養老金收小於支會持續下去,這意味著中國養老保險收支出現赤字將不是很遙遠的一件事情。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老齡化。據有關機構測算,2030年前後,中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預計將增至4億左右,相當於現在歐盟15國的人口總和;到2050年,中國60歲和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總數將分別達到4.5億和3.35億,這意味著每3個人中就有1個老人。中國60歲以上人口超過14%,65歲以上人口超過10%,按照國際社會標準,中國人已經跨進了老齡化社會的門檻。

上海試行

上海試水柔性延遲申領養老金上海試水柔性延遲申領養老金

2010年10月1日,上海市正式啟動試行《企業各類人才柔性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的試行意見》。

其中,將企業各類人才均納入柔性延遲申領養老金實施範圍,即參加本市城鎮養老保險的企業中,具有專業技術職務資格人員,具有技師高級技師證書的技能人員和企業需要的其他人員均可柔性延遲退休

該種模式被稱為“柔性退休”,簡單說,就是過了法定退休年齡仍然就業的企業職工,在“超期服役”期間沒有資格領取養老金

背後動力

上海“柔性退休”政策的本質還是希望減少領養老金人口的數量,從而減少社保基金收支壓力。

上海是中國少有的幾個養老保險基金當年收支就出現缺口的地區,2009年,上海市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618.73億元,支出710.59億元,當年基金收支相抵後缺口91.86億元。在上一個年度,缺口的數額是88.64億。缺口呈越來越大趨勢,顯然這是上海“首吃螃蟹”的背後動力。

社會評論

對“柔性退休”這一概念,有媒體評論說,“柔性延退”是“多贏之舉”,使個人、企業和社會保險基金都得益。從報導中,我們注意到一點,上海官員的解釋中漏掉了“柔性”這一美麗動人的定語,並沒有提到“柔性”亦即“可選擇”的好處,因此他的表述很有可能指的是“非柔性延退”。延遲退休的“柔性”和“非柔性”有什麼差別呢?這裡面的差別其實還是蠻大的。

常言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柔性延退這把鑰匙其實開的是“人力資源不足”這把鎖。以上海的政策為例,很明顯,哪方面人力資源不足,就允許他們延退。目前(2010年)試行的範圍首先是局限在“參加上海市城鎮養老保險的企業”,然後是局限於三種人,其一,具有專業技術職務資格人員;其二,具有技師、高級技師證書的技能人員;其三,企業需要的其他人員。

更重要的是,提出延退的初衷,實際上是為了緩解養老保險基金的壓力。但是這把鎖用“柔性延退”的鑰匙是開不開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