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纖絲

m的染色體絲(圖10-14)。 m的染色質纖絲螺旋纏繞成直徑為30n m的染色質絲,卻不能形成30n

染色纖絲。染色體細胞有絲分裂時出現的易被鹼性染料著色的線狀或棒狀小體。由DNA、組蛋白和非組蛋白組成,是遺傳信息或基因的載體,為線性連鎖結構,是遺傳的主要物質基礎。在分裂間期以染色質的形式存在於細胞核中,細胞分裂時染色質纖絲螺旋摺疊,濃縮為染色體。

簡介

染色體的高級結構在活細胞中染色質並不以“繩珠”狀存在。而是保持高度緊密的狀態。關於染色質高度摺疊的一些細節現在仍不清楚。染色質在細胞周期中發生的一系列規律性變化的細節也不大清楚。相鄰核小體彼此緊密相聯使染色質形成直徑為10nm的核絲(nucleofilament)。那么核絲怎樣形成更高級的結構呢?主要有兩種類型:螺旋管(solenoid)模型和超念珠(superbeads)模型。但一般認為螺旋管模型是較為合理的,因為這一模型符合很多作者所觀察到的30nm的染色體絲(圖10-14)。這一模型1976年Finch和Klug提出的。他們用小球菌核酸酶消解鼠肝細胞的核,製備了含有10~100核小體的染色質,再進行電鏡觀察。發現在0.2mmol/l鎂離子存在的條件下10nm的核絲進一步螺旋化,形成直徑為30-50nm的核絲,因而提出10nm的染色質纖絲螺旋纏繞成直徑為30nm的螺旋管,內徑為10nm,螺旋11nm,螺旋的每一周由6個核小體組成。(圖10-15)組蛋白H1在形成30nm的纖絲的過程必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為H1用完時仍能形成10nm的染色質絲,卻不能形成30nm的纖絲,但組蛋白H1在30nm纖絲的什麼部位目前尚不清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