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織染織美術設計

染織染織美術設計又稱“紡織品美術設計”。根據紡織材料的性能、工藝特點及經濟、實用、美觀的原則,對紡織品的色彩、花型、外觀形態作出的構想與計畫。

我國染織美術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早在殷商時期絲織物就有裝飾紋樣出現,河南安陽出土的銅戈把上、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玉刀上粘附著提花絲織品的殘痕,出現幾何形紋樣。這些簡單的幾何圖案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更加豐富。漢代的夾金技術、染擷印花技術已比較完備,出現了四重錦。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紡織品,展現了這個時期的染織美術設計的高超技藝。三國時期,由於織機的改良,為染織美術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紋樣的組合、構圖更加豐富,出現了豐茂的大卷葉和寶相花等多層次的富麗紋樣。唐代染織美術高度發展,四方連續的放射形圖案大量出現,紋樣題材多樣,色彩富麗。染織美術設計家竇師倫設計了很多圖案,名“陵陽公樣”。宋代繼承了唐代的傳統,花樣趨向於寫實,緙絲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北宋時的“李裝花”,南宋時的“藥斑布”開始流行。元代絲織加金技術發達,產品富麗華貴。當時棉花生產已相當普及,松江出現了“錯紗配色,綜絨�e花”織花被面,棉織品的美術設計開始發展起來。明代織錦圖案格局多變,色彩多用正色間以白、黃或金銀線,或以複色相配。清代織錦品種甚多,紋樣排列流行清花散點、丁字連鎖法和車轉子法等,有些圖案流於繁瑣。解放後染織美術得到空前發展,呈現豐富多彩的局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