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窪山

柏窪山

柏窪山位於中陽縣城東五公里,峰巒峭拔,松柏疊翠,山腰的龍泉觀為金代創建的道教活動場所。仙明洞是一個長約 350米的橫向溶岩古洞,洞中有大、中、小三個洞廳,洞內鐘乳石千姿百態,可謂奇觀異景,懸掛在巨石上的水珠,猶如顆顆寶珠,若遇燈光照射,五光十色,分外美觀。洞口隱沒在叢林之間,鮮為人知。以柏窪山為中心的柏籽羊飼養綿延不斷,至今具有2200餘年的歷史,柏籽羊肉始終是中陽縣最著名的特產。上世紀80年代以來,張勇飛等專家根據《黃帝內經˙素問˙萎論》“脾主身之肌肉”原理和現代生物分子學理論,以中藥為手段,建立了以柏籽、柏葉等多味中藥組成的“JFZ—濃縮柏籽飼料”的風味添加劑,在山羊宰前60天添加飼餵“JFZ—濃縮柏籽飼料”2.5—3.0公斤,可使普通羊肉轉化為柏籽羊肉。這種生產柏籽羊肉的技術獲得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規模

柏窪山 柏窪山

窪內松環柏抱之中有一處依山而築的古建築——龍泉觀,創建年代不詳,據觀內石碑記載,重建於金大定十年(1170),距今至少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後經元、明、清相繼重修與擴建,逐步形成今天巍峨雄宏、鱗次櫛比的道觀建築群,可分為昭濟聖母廟建築群和真武廟兩組,共有殿堂樓閣60餘間,占地面積達3000餘平方米。

建築群

柏窪山 柏窪山

昭濟聖母廟建築群以依山勢而築的三層樓閣和戲台為主體,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傅山紀念室、戲台、寢宮、昭濟聖母廟、扶桑大帝廟,軸線東有土地廟,西有老君廟、三官廟,山神廟、傅山真跡碑亭,每個建築互相聯繫,又自成院落,獨具風格。

昭濟聖母殿前有“八角琉璃井”,造型玲瓏別致,泉水甘冽清醇,且旱不減、澇不增,終年潺潺長流。遊人至此,爭相暢飲龍泉聖水,傳說飲此水可消災免難、醫治百病。1995年經取樣化驗,此水為含鍶優質礦泉水。今聖母殿西牆有詩刻贊龍泉水“靈岩石髓噴寒泓,一水瀠洄澗底生。玉瓷引來仙液滿,金波通去小溪明。但逢盛世宜為醴,不出名山總是清。玩到中流恬淡處,升沉無事問君平”。

樓東側有“介石山房”,因山房由巨石自然支立呈“介”字狀而得名。今“介石山房”石匾額為宣統元年(1909)寧鄉知縣祝家瑞所題。另有詩刻一塊,為道光元年(1821)清代書法家永寧知州王繼賢手跡。詩為“幾度來游此柏窪,每因公事返行車,今朝得遂林泉興,坐看青雲拂紫霞”。描繪了柏窪山特有的“林泉昏霧”景觀。明亡後,本縣處士王捂,不堪動亂世態,隱居於此石室,研讀道家學說,他還精通醫理,曾妙解傅山醫方,治癒一商人疑難病症,傅山聞知,深感王捂才智非凡,於康熙十三年(167)八月訪王捂於“介石山房”,與王捂結為密友,朝夕相處,研討醫術,共議國事,切磋詩文,歷時一年,與王捂同行出山。山房內原留有傅山手筆詩石一塊,今已遺失。

歷史

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聖母廟西側建碑亭一座,亭內碑刻系傅山訪王捂題字真跡,字跡章法浪漫,筆力遒勁。碑的另一面為南極老人所題七言絕句,字跡龍飛鳳舞,運筆如流,似文章一氣呵成。碑呈不規則三角形,富有自然之美,為中陽縣文物珍品。

戲台西側巨大岩石有一株同根雙枝古柏破石而出,柏根如蚊龍盤地,樹幹似蟠龍騰空,千百年來不減其勢,傲然挺立。巨石上所題“雙柏台”至今清晰可辨。

真武廟在聖母廟東南200米,建於清康熙六年(1667),為民居四合院形式,殿內有真武大帝及青龍、白虎5尊高大泥塑彩像,工藝精湛、栩栩如生,為我國民間泥塑精品。院內月台前有兩棵濃蔭蔽日、高大參天的古松“盤龍松”與“棲鳳松”。“盤龍松”從樹根起有一道10公分寬、2公分深的自然溝痕,呈螺鏇狀一直鏇轉到頂,傳說是很久以前有條龍在上面纏繞留下的痕跡,故得此名。而“棲鳳松”至今仍築有鳥巢,有飛鳥栖息。

自然景觀

柏窪山中還有許多古松柏,諸如龍爪松、鳳尾松、迎客松、望客松、鎮山柏、千歲柏、萬壽槐,以及更多的無名古松柏,千姿百態。有的筆直挺拔、雄偉矯健;有的虬於扭曲,古樸蒼勁;有的形如猛獸;有的狀似珍禽,可謂惟妙惟肖,天然自成。這些大自然的傑作,自古以來流傳著許多神奇美妙的傳說,引發了無數遊人的浮想遐思。 相傳農曆五月十七日為昭濟聖母生日,自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建成戲台之後,屆時舉行傳統廟會三日,每年廟會期間,附近城鄉百姓成千上萬紛紛來此遊覽觀光,求嗣祈安,人們能在勞作之餘,登臨柏窪山領略家鄉自然風光之美,確也是一件美事。 龍泉觀逐步受到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重視,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對柏寬山古建築進行了全面維修保護,終使荒妃年久的柏窪山古蹟又重現了昔日的光彩。

如今孝柳鐵路、340省道從其山腳下通過,使其地理環境優越,交通條件便利,柏窪山以更加嶄新的面貌迎接日益增多的遊客。

傳統物產

從西漢起,中陽縣至今2200餘年間,以柏窪山為中心的柏籽羊飼養綿延不斷,柏籽羊肉始終是中陽縣最著名的特產。

柏葉柏籽柏根水,長成羊肉香又美。

傅山喜歡並宣傳,從此天下廣求買。

這是中陽一帶流傳的一首小詩,記敘宣傳了中陽特產柏籽羊肉,也讚揚了傅山先生介紹宣傳柏籽羊肉的功績。明末清初,傅山先生多次來中陽,與當地“三進士”之後處士王珸切磋醫學,以行醫為掩護,進行反清復明活動。在中陽柏窪山介石房隱居期間,他們對柏籽羊肉有了深入的研究。傅山先生經常帶柏籽羊肉回太原宴請賓朋。有一次,顧炎武北上太原來訪傅山,傅山從中陽柏窪山帶柏籽羊肉回太原,製成柏籽羊肉包子款待顧炎武,顧炎武食之大讚。

後來,傅山為敬孝道,在八珍湯的基礎上,以柏籽羊肉為主要原料母親研製了柏籽羊肉雜割湯—— “頭腦”,其母陳氏常飲此湯,高壽八十有四。後來傅山將食方傳於清真店,易名“清和元”,又寫“雜割頭腦”四字,意為民族失國之恨,又叫人天亮前打著燈籠來吃,取“天不明人慾明”之意,融入一份晉陽文脈、“忠孝”氣節。但是,那時由於交通運輸不便,太原品嘗之人眾多,柏籽羊肉就被其它羊肉代替,盛行至今300餘年,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張勇飛等專家根據《黃帝內經˙素問˙萎論》“脾主身之肌肉”原理和現代生物分子學理論,以中藥為手段,建立了以柏籽、柏葉等多味中藥組成的“JFZ—濃縮柏籽飼料”的風味添加劑,在山羊宰前60天添加飼餵“JFZ—濃縮柏籽飼料”2.5—3.0公斤,可使普通羊肉轉化為柏籽羊肉。這種生產柏籽羊肉的技術獲得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