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雕刻

果殼雕刻是在果殼上雕刻各種圖案、文字和形象,通常也指用果殼雕刻成的雕塑工藝品。中國果殼雕刻主要有葫蘆雕刻、椰殼雕刻等。

果殼雕刻

正文

在果殼上雕刻各種圖案、文字和形象,通常也指用果殼雕刻成的雕塑工藝品。中國果殼雕刻主要有葫蘆雕刻、椰殼雕刻等。
葫蘆雕刻 又稱刻葫蘆。是在葫蘆上雕刻圖畫或花紋。在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稱為匏器,技藝已很精巧。據《清稗類鈔》記載,宮廷內種植葫蘆,“當結實之初,木成范,其形或為瓶,或為盂,鐫以文字及各種花痕,納葫蘆於其中”,待葫蘆成熟後,就隨木模雕刻紋樣而呈現各種圖案。到道光年間(1821~1850)發展為以瑪瑙制的刀具刻出凸起的陽文,有的為兒童鬥蟋蟀等圖畫,兒童面目各異,而且不留刀痕。宮中有太監梁九公,人稱梁葫蘆,精於刻葫蘆,大者如斗,可為果盆,極小者為婦女耳墜,在葫蘆上刻鏤山水花鳥之狀,細入毫髮,有的鑲嵌象牙、紫檀為蓋,空隙處刻有“梁九公制”小方印,為京師所貴重。光緒年間(1875~1908),刻葫蘆逐漸以甘肅蘭州為著名。據《皋蘭縣誌》記載,光緒十八年,藝人王鴻平等已在葫蘆外皮上刻畫戲劇臉譜,最初為民間玩物,到20世紀初被上層社會作為禮品。當時,書畫家李文齋晚年從事刻葫蘆,在技藝上加以改進。他把葫蘆的外皮颳去後磨光,以細針代筆,刻畫人物、詩詞等。他能在直徑4cm的小葫蘆上,一面刻蘇東坡《赤壁賦》全文,一面刻八仙,並鐫刻小字,字跡清晰流利。20世紀40年代,王德山等人繼承刻葫蘆技藝,以人物見長,作品更加精細。1954年,王德山等人組成特種工藝美術社,專門生產刻葫蘆工藝品
刻葫蘆所用的葫蘆是經過改良、培植的獨特品種,大者如雞蛋,小者如算盤珠,皮質細膩而光滑,略呈淺黃色。每到成熟採摘後,經過颳去外皮、曬乾、磨光,尤見光亮。然後,藝人們在葫蘆上設計、刻畫各種人物、雲山煙雨、花卉、詩文書法等。風格古樸典雅。傳統以針淺刻,技法以工筆畫為主。80年代以來,蘭州著名藝人阮文輝以刀代針,並且創作出鏤空刻葫蘆、仿水墨畫刻葫蘆、彩畫刻葫蘆等。有的刻葫蘆上端開口,配以蓋,下端配以底座,有的可以懸空吊掛。現在,蘭州刻葫蘆不僅是當地的旅遊工藝品,而且還出口。
椰殼雕刻 產于海南。據唐代 《嶺表錄異》 記載,海南椰子樹,“結椰子大如甌盃(杯),外有粗皮,如大腹,次有硬殼,圓而且堅,厚二三分。有圓如卵者,即截開一頭,砂石磨之,去其皴皮,其斕斑錦紋,以白金塗之,以為水罐子,珍奇可愛”。可見在公元9世紀以前,海南人就以椰殼製成器皿。明末清初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廣東椰殼甚堅,可以“橫破成碗,縱破成杯,以盛酒”。當時,除了以椰殼製作器皿外,還以小塊椰殼片拼製成各種工藝品,並雕飾圖案,鑲嵌銅、錫,極為精製,發展成為椰殼雕刻。20世紀初,海南椰殼雕刻最為興盛,約有120多個品種。
椰殼雕刻的品種有餐具、茶具、菸具、酒具、花瓶、花碗、糖果盒、茶葉罐、座屏、掛屏等。椰殼雕刻的雕刻工藝有淺刻、浮雕、鏤雕、鑲嵌、留棕刻等。淺刻是運用刻刀在椰殼上進行刻畫,以表現不同的形象和圖案,並在淺刻的凹處塗以金色或白色,以便突出形象和圖案。鑲嵌貝殼是在繼承鑲嵌銅、錫的傳統技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以海南特有的夜光螺片進行鑲嵌,在不同的光線下,能顯現出五彩變幻的效果,風格富麗堂皇。留棕刻是近年來創新的技法,又稱割棕。它是利用留在椰殼上的棕絲的紋理變化,雕刻人物、動物等,風格樸素而典雅。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