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屋古洞

林屋古洞

林屋古洞,西山東南面有林屋山,因山盛產林木,可供建屋而得名。林屋山西麓有一石灰岩質的天然溶洞棗林屋古洞(俗稱龍洞),歷史悠久。

西山東南面有林屋山,因山盛產林木,可供建屋而得名。林屋山西麓有一石灰岩質的天然溶洞棗林屋古洞(俗稱龍洞),歷史悠久。
林屋洞被道家列為“三十六洞天”之一,排稱“天下第九洞天”(《道書》)、“包山石穴”(《揚州記》)“左神幽虛之天”(《天洞福地》)、“雨洞”(《道書》)、仙府等。《太湖備考》引《震澤編》稱:林屋洞有三門。同會一穴,一名雨洞、一名暘谷,一名丙洞。
林屋洞門朝西,分正側兩個洞口。洞門石壁上鐫刻著“天下第九洞天”(楷書),“林屋古洞”(隸書),“第九洞天”(小篆)、“雨洞”(草書)、“仙府”(正書),以及清代蘇州著名書法家俞樾題的“靈威丈人得大禹素書處”(篆書)等字樣。
洞口低狹,洞穴廣闊,深邃莫測。據古書記載,洞中有石室、銀房、石鐘、石鼓、金庭、玉柱、白芝、金沙、龍盆、魚乳泉、石燕、石床、石桌、隱泉等,還有道家的金龍(已出土數條)玉簡等文物。洞有石門名“隔凡”,它在洞底石閣中。“隔凡”兩字為王文恪書,此外“雨洞”、“丙洞”、“偉觀”、“暘谷洞”等字樣均系王鏊手筆。傳說大禹治水經過會稽,得治水之法,藏在山石室(林屋洞)。而《郡國志》則詳載靈威丈人兩次進洞取書經過。
林屋洞內冬暖夏涼,夏天洞外、氣溫高達攝氏30多度時,洞內卻涼爽如秋,是避暑的好地方,奇石怪景不可勝數,迂迴盤桓,高低錯落。洞頂或平坦如砥,或石乳倒垂。洞底坎坷崢嶸,石筍、石樑、石床、石桌、石椅、石灶、石獸等比比皆是。兩側凹凸相間,鏤空玲瓏,罅隙橫洞隨處可見。唐朝詩人皮日休遊覽了林屋古洞後,曾作詩讚道:“金堂似鑄出,玉座如琢成”,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這座“神仙窟”。
暘谷洞在林屋山南,洞中兩面巨石壁立,頂部呈穹窿形,自洞口向洞底傾斜,猶如身臨幽谷,若上午一束和熙的陽光射入谷底,則頗為奇特,故稱暘谷洞。洞口岩石題刻很多,有篆文“暘谷洞”三字,為胡纘宗書;有楷書“淳熙戊戌(1178年)孟冬朔日范至先同弟至能至”,至能是南宋大學士范成大的字;其西鐫刻著南宋尚書李彌大撰寫的《無礙居士道隱園記》,它記錄了林屋山諸景。此外還有南宋趙彥權及明清石刻數處,佛像數尊。
丙洞,在暘谷洞西南,洞朝南,洞壁有正書、篆書的“丙洞”。還有王鏊直書“偉觀”兩個大字。洞穴終年有一股清泉湧出。洞前原有雙井,後毀於開山採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