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椿

林克椿

林克椿,生物物理學家,浙江奉化人。是中國著名的生物物理學家、教育家、醫學生物物理學的創始人。194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獲理學士學位。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北平研究院鐳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建國後,歷任北京大學助教,北京醫學院物理教研室主任、講師、生物物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兼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第一至三屆副理事長,國際生物物理聯合會理事。

基本信息

簡歷

林克椿教授,出生於浙江省,1926年4月30日生,浙江省奉化人,

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時年26歲)。他是中國著名的生物物理學家、教育家、醫學生物物理學的創始人,博士生導師。194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學系,獲理學學士;先後在上海北平研究院、浙江慈峪省立錦堂師範學校、北京大學鐳學研究所、北京醫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前身)等任職任教。1959年參加創建北京醫學院生物物理專業。1980年參與創建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參加了中國第一隻生物電假肢的研製工作。 1981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系及賓夕法尼亞大學生化與生物物理系作訪問學者。曾任北京醫學院物理教研室主任、生物物理教研室主任、基礎醫學系副主任,教授。兼任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及北京大學醫學中心教授。1984年被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是生物物理學科的學術帶頭人。

2004年退休,目前仍接受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物理學系返聘,繼續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職業成就

1959年在北京醫學院創建生物物理學專業和教研室,為中國培養了一批生物物理學人才。該教研室較早在全國醫學院校中被評為碩士研究生點(1979年),是醫學院校中最早的博士研究生點(1983年)和國家重點生物物理學科(1988年)。他獻身於中國生物物理教學和科研事業40餘載,熱愛教育事業,是一位深受學生歡迎的師長,在1991年曾經榮獲北京醫科大學桃李獎。

教學工作 教學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是膜生物物理,如用二維核磁共振研究多肽與膜的相互作用、膜融合與脂質體、細胞保護作用機制、水結構、脂多型性的生物學意義(基金委重大項目)、膜蛋白構象的生物物理研究(基金委重點項目)、STM的生物學套用等。發表論文多篇,其中代表性的有“螺鏇狀脂質體的發現”(《Nature》1982),“二氧化矽對膜作用的損傷及檸檬酸鋁的恢復作用機理”等多篇,特別是“STM研究非雙層脂”(《國際生化與生物物理學報》1992年)具有國際創新性。

在膜生物物理學的研究中,1981年發現脂質體螺鏇結構。撰有《由Ca2+促進膜間結合而誘發的螺鏇狀脂質體》等論文,共同主編有《生物物理學》,主編有《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生物物理學分卷》。

1984年及1986年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乙級獎。專著有《生物物理技術》,主編《醫學百科全書》(生物物理學)分卷、高校教材《生物物理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自然科學學科發展調研報告《生物物理學分卷》。曾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並擔任學會主辦的《生物物理學報》副主編兼常務編委、國際純粹與套用生物物理學聯合會(IUPAB)理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基金委生命科學部諮詢專家組成員。

1991年榮獲北京醫科大學“桃李獎”。1991年開始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待遇。

林克椿教授於1959年在北京醫學院創建第一個生物物理教研室和生物物理專業,該教研室成為中國最早被評為碩士研究生(1979年)、博士研究生(1983年)學位授予和國家重點生物物理學科(1988年)的單位。他長期從事分子與膜生物物理學方面的研究,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期間首次發現脂質體的螺鏇形式。該成果刊登在1982年2月英國《自然》雜誌(該期雜誌並以其中的幾幅螺鏇脂質體結構照片作為封面),同時為此獲得了國家衛生部科技成果乙等獎。在科研上,林克椿教授共發表研究論文130多篇、綜述40餘篇、專著12部。他擔任過醫學普通物理學、醫學生物物理學、分子與膜生物物理學和生物物理技術等課程的教學,講課認真負責,深入淺出,曾獲得1991北京醫科大學桃李獎。

林克椿教授在國內外生物物理學界享有很高的學術威望。曾先後在美國史丹福大學、賓州大學、北卡州立大學,東德科學院等教學科研機構作過訪問學者或進行講學;在國內曾擔任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兼職教授。他曾擔任國際純碎與套用生物物理聯合會(IUPAB)理事,擔任第八屆IUPAB執行委員會執委,先後出席國際生物物理聯合會(IUPAB)第七、第八、第九和第十次大會。他也是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曾擔任過中國生理科學會理事和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個人品德

林克椿教授具有非常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在他3次率團參加IUPAB國際會議期間,旗幟鮮明地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抵制了國際上某些人導演的“一台一中”和“兩個中國”的鬧劇,在他的努力下中國生物物理學會於1984年順利加入IPUAB,林克椿教授擔任了第八屆IPUAB執委,並領導IPUAB的生物物理教育工作小組。

中國民主同盟 中國民主同盟

林克椿教授是一位博學的學者,一位誨人不倦的老師,一位十分受人尊敬的長者和一位忠實的朋友。他為人謙虛,待人平和,在教學科研中他成績卓著,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學術聲譽,是中國民主同盟的驕傲。林克椿教授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三尺講壇、四季風雨;雖已年近八十,非但沒有遲暮的蒼涼與傷感,反而更添來日方長的自信與坦然。他以學者的氣質,長者的風範,成為的楷模,教育和感染了他的每一個學生。

在林克椿幾十年的科研工作中,儘管不同時期的研究課題、實驗材料或技術方法有所不同,但他的基本學術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並在不同的高水平上發展。他善於從微觀現象分析中,概括出巨觀結論,並反覆驗證,強調用綜合的、辯證的方法來研究生命現象。他曾致力於將胚胎學、細胞學、遺傳學和進化論等各方面有關的問題和概念,綜合貫穿在一起,在理論上作出客觀的闡明,並提出自己的學術觀點。

在學習、研究和任教期間,獲得了堅實的生物學、數學、化學和物理學的知識,學會了實驗生物學的方法和顯微操作技術,積累了研究工作的經驗,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學術思想和工作作風。他工作細緻,謙虛謹慎,治學嚴謹,條理清楚,多做少說,是一位受人尊敬和愛戴的學者和教授。他在大學講授的課程內容詳實,條理清晰,配合講解在黑板上繪出精美細緻的圖表以及能記得成百上千個骨頭、神經肌肉和血管等的拉丁名稱,使學生們驚嘆不已。一堂課下來,同學們的筆記已成為很好的講義了。

由於林克椿不僅對當時前沿的實驗生物學有廣泛深入的研究,同時又具有堅實的傳統生物學的基礎,因此他的教學內容的一大特點是精闢、透徹、融會貫通。如在講無脊椎動物學、脊椎動物學以及胚胎學等課程時,都是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從系統的、進化的觀點來闡明問題,並將解剖、生理和發育等等綜合起來,給學生們以綜合、比較和系統的概念。這種全面看問題的教學思想和方式,對學生們求知和思考問題起了積極的影響。他給研究生開設的課目,如實驗形態學,往往將當時的研究趨向和問題作出論述和評價,不僅引起學生們探索自然的興趣,也給他們從事科研工作以啟蒙教育。

在教學的同時,林克椿還進行科研。他進行科研時,對選題、選材以及問題的分析等有獨到見解。對實驗材料的選擇,他儘量取用能解決問題而又便於獲得的。他的老師讓他用寄生在家鼠盲腸里的線蟲進行細胞常數的研究,他卻建議改為醋線蟲,因為後者便於培養和觀察。又如在研究蝦眼柄激素時,他採用帶色素細胞的胸甲片作生物活性鑑定,非常直觀。在選題上,他往往選擇一些未解決的經典問題或當時學科發展中的某些焦點,著眼於研究工作的意義。

個人經歷

林克椿,1926年4月出生,浙江奉化人。

畢業於浙江大學 畢業於浙江大學

194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獲理學士學位。畢業後,曾擔任北平研究院鐳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年後,先後擔任北京大學助教,北京醫學院物理教研室主任,北京醫學院講師,北京醫學院生物物理教研室主任,北京醫學院副教授,北京醫學院教授和清華大學教授。

1959年,參與創建北京醫學院生物物理學專業,為中國國內高校中最早的生物物理學專業。

1980年,參與創建中國生物物理學學會,是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第1、2、3屆的副理事長,並擔任國際純粹與套用生物物理學聯合會(IUPAB)理事。

1981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系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系作訪問研究。

曾參與中國第一隻生物電假肢的研製工作。

1981年,發現脂質體的螺鏇結構(參見《Nature》1982年)。

曾擔任《生物物理學報》副主編兼常務編委。是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和基金委生命科學部諮詢專家組成員。

主要著述

《由鈣離子促進膜間結合而誘發的螺鏇狀脂質體》

主編《生物物理學》

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生物物理學分卷》

主編高校教材《生物物理學》

主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自然科學學科發展調研報告之《生物物理學分卷》

《生物物理技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