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鶴寺

松鶴寺

松鶴寺又稱東山寺,位於雲南省曲靖市宣威市城區東5千米東山山腰,系佛道兩教合一的建築群,寺廟以祖師殿為主,沿中軸線建有中殿、前殿和照壁,祖師殿兩側建有齋房,中殿前面的左右兩側建有晨鐘、暮鼓樓。寺門前方為普陀岩瀑布——“倒灑金錢”,泉水被迴旋的山風帶到空中,如萬點金錢漫空飛灑,構成了倒灑金錢映彩虹的美景。現已建成東山公園。

基本信息

簡介

松鶴寺松鶴寺
松鶴寺原稱東山寺,始建於明初。系佛、道兩教合一的建築群,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寺前有牌坊一座,上有匾額橫書“松鶴寺”三字,系龍雲先生1943年所題;兩旁木刻掛聯亦是龍雲先生舊句:“泉飛雲出松常在,城是人非鶴又來”。牌坊巨角拱斗,流雲飛霞紋身,陽光下燦然生輝。

寺廟由祖師殿、靈官殿、大士閣、白齋洞、迴廊、海會塔等主要建築物構成。中殿前面的左右兩側建有晨鐘、暮鼓樓。

地理位置

出宣威市城往東10公里,便來到頗負盛名的東山寺。只見東山巍峨,林木蒼莽,極富自然情趣。登上山腰,極目四望,只見綠草如茵,鮮花盛開,山泉潺潺。東山寺即位於其間。

歷史沿革

松鶴寺松鶴寺
本是一座道觀。傳說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鎮守都督胡海在宣威城中看到這石龍山腰紫氣凝暉,仿佛金甲神將洋洋在上,以為玄武祖師顯聖,便在此誅茆結屋,設位以祀。後來,有人篤信好善,積攢點錢重塑了祖師金身,旁列道教諸神,卻招佛門弟子執掌香火,並於崇禎九年(1636年)將普陀崖上的天然洞穴築為觀音大士閣。出閣往南走幾步,便是明代鄭白齋善士常講《妙法蓮華經》的白齋洞,因他在講經中端坐圓寂而被弟子尊為活佛洞。到康熙年間,寺內逐增靈官殿、玉皇閣,又構前殿作山門,修廂樓僧舍,遂擴為佛道合一的建築群。如今,祖師殿已改成大雄寶殿,中供釋迦牟尼佛和迦葉、阿難尊者,左供普賢菩薩,右供文殊菩薩,真武祖師和十二雷神移至南側小殿重塑,並保持三月三上東山趕廟會慶祝祖師聖誕的習俗,算是這段雲南宗教史上佛道並存特點的見證。

景觀

松鶴寺松鶴寺
透過古柏濃蔭,似見白鶴翩翩起舞,原來院牆之上繪有松鶴圖。穿過古柏林往前便是前殿與照壁之間構成的庭院,院內植有珍惜樹木龍柏及花木等。往上是靈宮殿、祖師殿,殿的南北兩側是回廓,微風過處颯颯作響,真是曲徑通幽。沿靈官殿拾級而上,即到鐘樓,只見一飛檐小亭矗立,叫“知趣亭”,赤柱黃色琉璃瓦,藍天下更顯鮮艷明朗。亭前是“蓮夢池”,池內泉水清冽,水霧瀰漫。順著小溪溯流而上,來到祖師殿。泉水從殿下汩汩而出,流入院中環池,池上架一小橋。小橋流水,似牧笛輕吟,餘韻悠長。

東山寺既是寺廟,又富有園林特點,布局安排主從倚正,疏密呼應,很有章法,遊人至此,大有“林深寺隱,閣架岩頭,雲橫洞口,泉飛天外”之感。有聯贊:“水秀山明清幽不亞西竺,岩舟壁峭高朗信是東林。”

游東山寺,不能不看看“倒灑金泉”。

“倒灑金泉”也有人稱作“倒撒金錢”,此景位於東山普陀岩。傳說很久以前,宣威連年乾旱,民不聊生,一普陀和尚在東山修建寺廟,人們來這裡拜神求雨,和尚撒出一把金錢,剎那間,山風驟起,金錢化作傾盆大雨連降五天五夜。從此,東山泉泉淙淙,瀑布飛流,迴旋的山風吹起,泉水被帶到空中,再飄灑下來,像茫茫雨霧,每當烈日當空,就飛起道道彩虹,絢麗多彩,構成了倒灑金泉映彩虹的美景。

普陀岩高一百多米,岩頂是一片桃樹林,泉水穿過桃樹,飛流直下,成為一道瀑布,跌落岩下,激起白色的水霧。瀑布西面二十米,是一座突兀的懸岩,岩頂有一天然洞口,宛如碟子的形狀,直徑約三尺,稱為碟大天。從南面壩子吹來的風,往往被這突兀的山岩擋住,找不到出處,便從洞口迴旋著吹上來。有些遊客興之所至,將帽子向岩下拋去,不一會兒,只見旋轉著落下去的帽子又慢慢升起,越飄越高,最後落在遊客的身邊,令人興味盎然。有時一陣強烈的山風吹來,只見普陀岩那一流飛瀑被撕成碎片,飛上了天空,散為雨霧,在烈日下映現出道道彩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