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鐵匠營街道

東鐵匠營街道

東鐵匠營街道位於豐臺區的東部,西北分別與西羅園街道和崇文區接壤,東北分別與方莊地區和崇文區搭界,東南分別與南苑鄉、大紅門街道和朝陽區相連。西南分別與南苑鄉和大紅門街道鄰界。

基本信息

簡介

東鐵匠營街道示意圖東鐵匠營街道示意圖

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位於北京市豐臺區,西北分別與西羅園街道和崇文區接壤,東北分別與方莊地區和崇文區搭界,東南分別與南苑鄉、大紅門街道和朝陽區相連。西南分別與南苑鄉和大紅門街道領界。轄區有常住居民 63626 戶,按地域化分合併為23個社區居委會。

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轄區內交通便利,企業眾多,各種文化、體育、教育、醫療服務機構齊全。轄區有20條大街,南三環中路及東路縱貫轄區,南二環路、南護城河和京廣鐵路與轄區北鄰,有7座立交橋,京津唐高速公路起始於轄區的分中寺,通過轄區的共公交通線路40多條,趙公口長途車站有50多條線路通往全國各地,捷運五號線貫穿轄區,有大型綜合場館:光彩體育館;大型健身場館;頤芳園等。

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由街道辦事處社會治安綜合辦公室、豐臺公安分局東鐵匠營派出所、方莊交通隊、方莊工商管理所、東鐵匠營城管分隊組成,東鐵匠營地區綜合執法辦公室正式成立並掛牌辦公。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文化服務中心正式啟用,文化中心有圖書室、歌舞排練廳、多功能廳、遊藝廳、會議室,總面積500平米。

由來

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

東鐵匠營是明、清時為皇帝打造兵刃和鐵器的地方,因其在京城南郊另一個鐵匠營的東邊,故名為東鐵匠營。在明代,這裡是雜草眾生、沒人開墾的荒郊野外,只有眾多的墳塋,因無人問津,漸漸就成為了自家的墳地了,當時有名的有賈家墳、於家墳、王家墳、譚家墳和三親家墳等,當時只有幾戶看墳戶和外地逃荒來的農民,因無家可歸,無路可去,就成了這裡的看墳人,為了吃住,他們在這裡蓋起了簡陋的房屋,在墳地空隙間種菜種糧。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又有逃荒的人不斷的來到這裡,在這裡居住,生息,清朝時期,除了墳塋外,還有一些為清朝皇室燒磚的人家,其中有南窯、劉家窯、三盛窯、燕家窯等,隨著歷史的變遷,墳塋、磚窯早以不復存在,只是南窯、劉家窯、毛家窯、三親家墳等做為地名流存了下來。解放前,這裡還修建了許多寺廟,東鐵營大廟,隆喜寺等,現在早已蕩然無存了。

沿革

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

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1949年前此地屬北平市郊三區,1949年月劃為北平市第15區,1949年6月時撤消第15區建制,該地併入南苑,1949年7月3日改為14區(南苑),1950年8月1日第14區(南苑)改為第11區,1951年4月把第11區(南苑)所屬的永定關廂劃歸為第9區,1952年8月第11區(南苑)改為南苑區。

1954年7月,東鐵匠營,左安門、蒲黃榆3個鄉合併成了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當時行政區域東至葦子坑,西至趙公口,南至五間樓,北至胡村,面積5平方公里,有自然村17個,1604戶,7930人。

1958年8月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併入南苑人民公社,1960年6月劃出,建立了東鐵匠營城市人民公社,1966年5月又恢復了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直至現在。1985年方莊地區辦事處成立,將八里河東里、西里、北里、胡村等劃分給了方莊地區辦事處。

1954年為改變市中心環境,減少污染、噪聲和火災的發生,將城內一批易燃、易爆、噪聲大的工廠,相繼遷至此地,使這裡成為以化工、製藥、皮革、木材、機械製造為主的小型工業區。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20年來,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在城市建設、文化教育、道路交通、環境美化、居民住宅、民眾生活有了根本上的徹底變化。展望未來,必定是人民幸福安康,國家繁榮富強。

建設

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

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2008年新引進了北京萬科房地產開發的“宋家莊兩限房”項目,建築總面積18.44萬平方米,總售價約9億元,預計稅收總額4900萬元,入區稅收達2450萬元。

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同期又新引進了北京建工集團房地產開發的“宋家莊經濟適用房”項目,建築總面積30萬平方米,總售價約12.9億元,預計稅收總額將達7000萬元,入區稅收將達3500萬元,必將成為豐臺區2008及2009年的納稅骨幹企業,為豐臺區的財政稅收做出突出貢獻。

榮譽

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榮獲北京市“首都國慶60周年聯歡晚會工作突出貢獻獎”,北京市“十年來同邪教組織鬥爭先進集體”,豐臺區“國慶籌備和服務保障工作綜合保障獎”等榮譽。

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被評為北京市愛國衛生運動先進單位,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先進單位,北京市 1% 人口抽樣調查工作先進單位,北京市社會捐助工作先進單位,北京市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先進單位,北京市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工作先進單位。

豐臺區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