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地方志

東莞歷代編修縣誌

東莞漢時隸南海郡博羅縣(《讀史方輿紀要》作番禺縣),晉鹹和六年析置寶安縣,又分南海郡置東官郡治焉。梁天監中,改東官郡為東莞郡。隋平陳廢郡為縣,改隸廣州,大業初,仍屬南海郡。唐復屬廣州。乾元元年(《讀史方輿紀要》作至德三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五代因之。宋開寶五年,省入增城縣,六年復置東莞縣,於今治,屬廣州。元屬廣州路。明屬廣州府。清因之。 《寶安志》
(元)郭應木修 陳庚纂 元皇慶壬子(1312年) 佚見《阮通志.藝文略》
郭應木,資州人,判官。庚,東莞人。鹹淳甲子鄉貢進士。
是志既佚,存皇慶癸丑正月郭應木序。宋元東莞縣,舊為寶安縣地,此用古縣名。明正統陳璉序云:“元皇慶壬子,攝事資中郭居仁囑邑儒陳庚纂輯成編,曰寶安志,簡核而當。後板毀於兵燹。”
《寶安續志》
(明)莊恭 陳義纂 明永樂初 佚見《阮通志.藝文略》
《周志》:恭,字克敬。洪武丙子舉人,官豐城教諭。恭、義皆邑人。
正統陳璉序云:“永樂初,邑人上林教諭莊恭,與邑人陳義訪得舊本,續而修之。第紀載疏略,覽者病焉。”
《東莞縣誌》
(明)周式修 陳璉纂 明正統7年壬戍 佚見《阮通志.藝文略》 周式,江西人,正統三年任縣丞。
正統四年,陳璉致仕歸,邑丞周式延聘纂修縣誌。於是詢之耆老,搜諸遺佚,一本元皇慶壬子舊志,增入明代制度,文武、公署、事跡,與夫晉紳詩文,萃而成編。適罹兵革,而未鏝梓。是志只存正統七年壬戍夏六月陳璉序。
《東莞舊志》12卷
(明)吳中修 盧祥纂 明天順八年甲申(1464年)刻本 北京圖書館藏殘存卷1-3,書中“國朝”兩字剜改為“明朝”,當是明刻清印,《中國地方志綜錄》著為“重刊天順八年本”。《阮通志.藝文略》:佚
吳中,江西平樂人,進士,天順五年任知縣。盧祥,邑人。
此志是以正統陳璉所纂舊稿為藍本,釐正重修之,稿凡三易,五閱月而後成。
《東莞縣誌》15卷
(明)劉存業纂修,明宏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 佚見《阮通志.藝文略》
存業,宏治三年進士,邑人。
存宏治十七年甲子七月劉存業序,略謂:天順志修後至宏治甲子,又歷四十餘年,板刻散亡,篇帙殘落,晉江陳寧以進士來宰是邑,延存業纂修邑志,記山川、道里、戶口、頃畝、物產、吏治、風俗、人才等。
《東莞縣誌》
(明)喬誥修 謝邦信纂嘉靖四十一年壬戍(1562年) 佚見《阮通志.藝文略》 存嘉靖四十一年黃佐序是,志是在修《廣東通志》時,檄各縣上繳邑乘重修的。
《增修東莞縣誌》
(明)孫學古修陳士俊纂 佚見民國《東莞縣誌》,存陳士俊序 《阮通志.藝文略》未載
《東莞縣誌》8卷
(明)汪運光修 張二果纂 曾起萃重修 明崇禎十二年己卯(1639年)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藏清抄本
汪運光,江南歙縣人,進士,崇禎七年任知縣。二果,邑孝廉。
是志纂修,歷時五年,張二果為總裁,曾起萃訂證。其凡例云:其事紀始自帝堯,仿萬曆《廣東通志》例,其地輿、學校、賦稅則較舊志為略,而官師、名宦則較前志為詳,外志亦仿《通志》例新增貪酷一項。是志之特點,記載了東莞明代少數民族瑤族資料,此資料後志失載,直至民國陳伯陶修邑志,始將此資料補入。為海內孤本。
《東莞縣誌》14卷
(清)郭文炳修 李作楫 張朝紳纂 清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年)日本內閣文庫
郭文炳,直隸蠡縣人,進士,康熙二十六年任。
郭文炳序略云:“文炳下車,會逢聖天子特別史館纂修大一統全書,詔徵天下郡國新志,炳仰承憲檄。”以崇禎己卯志為基礎,補以五十餘年事跡,自地圖、沿革以及人物、藝文、稱名取類、皆所以志。
是志修道光《廣東通志》時見存。
《東莞縣誌》14卷
(清)周天成修 鄧廷喆 陳之遇纂 清雍正八年庚戍(1730年)修成、刻本,雍正十年序,天津圖書館藏故宮博物院藏本為雍正刻乾隆印本
周天成,江南上元人,舉人,雍正四年任知縣。
雍正八年清廷詔修一統志,令直省郡邑增修邑乘。知縣周天成奉檄、發凡起例,廷邑人鄧廷喆等九人開局纂輯縣誌,自康熙己巳迄於雍正庚戍,增補四十餘年史事,四閱月而告竣。其卷帙品目,悉仍前志。取材於舊志、補缺芟蕪、補其所未逮,事核而詞雅,視舊本增十之四。
《東莞縣誌》46卷附續志2卷
(清)彭人傑修黃時沛纂 嘉慶二年丁巳(1797年)東莞縣署刻本 省城存古堂承刊 敘事至嘉慶二年 續志2卷(清)範文安修 嘉慶四年巳未續修,僅及人物、藝文兩門 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藏
《中國地方志綜錄》作:彭人傑範文安修 黃時沛纂 嘉慶三年刊本 東莞縣續志2卷 嘉慶三年後近代印本
彭人傑,江西廬陵人,監生,乾隆五十九年任知縣。
嘉慶二年,邑令彭人傑聘黃時沛為總纂,設局重修邑志,“乃取前志,芟其冗蔓,訂其訛闕,於事為因,於義為創,屬草於仲夏,七閱月而告成,事增於前者十之四,文省於舊者十之二。”續志之體例,一依“彭志”。
此志是乾隆修《四庫全書》以後纂修的,因此將前志中的人物及著作有屬禁毀者,悉抽出,其志例云:“向查辦遺礙書籍時,府縣誌皆奉文鏟削。今於列傳、選舉中刪除淨盡,遵功令也。”東莞南明抗清人物及清初具有反清思想的著作家不少,此志汰刪之不收,其志例云:“人物細為增刪,凡所釐正,悉以明史。”修成後,邑人意見很大,因作續志,專補人物,藝文2冊,請邑令範文安的剞劂並行。
此志與他志不同點,物產一門聽收之品類,皆以本縣之特產,或他縣亦有,而屬較珍貴者,一般常見,又屬各縣所共有者,概不錄,只錄其瑰異者,故物產只記魚凍布、鹽、荔枝、鰣魚、紫石英、密香紙等共二十種。
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藏本為報紙本,字跡漫漶,並有缺頁,系民國重修邑志時,將原版重印。
《東莞志草》50卷
(清)鄧淳纂 見《茶山鄉志》
《東莞縣誌稿》
(清)何仁山纂見《陳志.采訪冊
《東莞縣誌》
(清)鄧蓉鏡纂見《陳志.採訪冊》
《東莞縣誌》102卷首1卷
(民)陳伯陶纂修民十年辛酉(1921年)修成 民十六年丁卯(1927年)東莞養和書局鉛印本 敘事至宣統三年七月 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藏
陳伯陶,邑人,清光緒十八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南書房行走、國史館總纂,擢江寧提學署江寧布政使。辛亥革命後,隱居九龍,以著述終身。
乙卯(民四年)邑人議修志,從沙田公產撥出經費,以陳伯陶為總纂,遷志局於九龍,仿阮元《廣東通志》及南、番諸志例,重為纂輯,歷六載方成。
前志體例未盡善。乃博行採訪,詳加徵引,典核詳贍,遠勝舊志。因《彭志》過於簡,因此,有關嘉慶以前史事,徵引了明本《盧志》殘本、《張志》舊本、及《古今圖書集成》所刊廣州府志內紀東莞事,明以前事,悉行採錄。而《周志》整飭詳贍,故援引獨多,並參考了《阮通志》、《戴府志》及他省方誌中有載東莞人物治績者。以三種志稿為藍本:一、鄧淳《東莞志草》(是道光修《阮通志》時纂修上繳的稿本,《阮通志》稱為《東莞志草》);二、何仁山纂《東莞志稿》(是同治修《戴府志》時,輯呈志局的);三、鄧蓉鏡纂《東莞縣誌稿》(即鄧蓉鏡光緒末致仕後所纂者)。
此志較前志(即《彭志》)不同之處:1、參考圖書及採訪資料(採訪費時三年)豐富,廣為徵引,註明出處,其有差錯者,則加考訂,予以按語。2、採用陸軍測量局新圖。3、人物傳,特別是明代東莞人物,博考群書,證以狀、志、家傳,人物比舊志增多,而且詳細,且可訂正史之誤。4、藝文處理較好,專載書目,分經史子集,並錄序語附註於後,其詩文分歸各類。其記載清末興學堂,廢科舉,設鐵路,辦實業及其他新政,均甚詳明。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處理明代東莞人物方面,敢於打破框框,針對《彭志》“明代人物,悉依《明史》。”這一義例,提出不同見解,認為《明史》列傳撰修人萬季野有局限性,一是受當時統治階級文網的影響,時事多忌諱;二是廣東邊遠,上送的志書、狀、志、家傳不多、參考材料不足,致使明代東莞人物不少未收入《明史》列傳,如袁督師(崇煥)諸人並未及之。因此,對明代人物傳,作了考證與補充。
《東莞縣誌擬目》
(民國)李仁蓀編著,散見於民國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1946-1949年)東莞《民國報》、《平報》連載,時值莞邑解放,書未成。
李仁蓀,東莞人,廣東公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曾任東莞私立明生中學校、香港知行中學校教員,東莞翰香國小校校長,廣東省文獻委員會顧問,東莞縣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東莞縣修志局主任專員,東莞縣參議會參議員等職。
《東莞新志》
由東莞縣誌編纂委員會編寫,得到中山大學歷史系楊榮國教授及十多位師生的協助編成,1958年脫稿。該志是第二次修訂稿,是編纂委員會根據初稿和徵集各方面的意見後修訂的。
——摘自《東莞縣誌要錄》東莞市檔案館編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