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玉河村

東玉河村隸屬於北京市海淀區西北旺鎮。

基本信息

隸屬於北京市海淀區西北旺鎮

“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
作者: 海淀區西北旺鎮東玉河

--------------------------------------------------------------------------------
1、“和平發展”與“和平崛起”兩個概念有什麼差別?
新舊世紀之交,中國經濟實現快速持續增長,西方國家用過去西方大國無不通過武力擴張實現“崛起”的模式來看待中國的發展,提出“中國威脅論”和“衝突不可避免論”。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曾使用過“和平崛起”概念來反駁這種論調,但是不久即以更加平和的“和平發展”的提法取代稍露鋒芒的“和平崛起”,以強調中國追求的是惠及眾生的發展,而不是出人頭地的“崛起”。雖然國內外媒體有的仍在使用“和平崛起”,但“和平發展”已是十七大正式使用的概念,它更準確地反映了中國奉行的“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主張“各國人民攜手合作,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願望。
2、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在國際政治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聯合國憲章》規定的以和平、發展、合作為核心的宗旨,以主權平等為主導、以不干涉內政為核心的原則已經成為當代國際關係的基石,在當代外交中占主導地位,代表著外交發展的進步總趨勢,並且是區分正義外交和非正義外交的試金石。歷史已經證明,一切違背這些宗旨和原則的行為都是不得人心的,都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並遭到失敗。正如鄧小平1988年9月8日對外國友人所說:“……所有謀求霸權的都遭到了失敗或正在失敗。”謀霸權的最終不能得逞,搞恐怖主義的最終也一樣,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同霸權主義的行徑形成鮮明的對照,因而贏得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特別是開發中國家的友誼、尊重和信任。國際輿論喜談“軟實力”,中國在國際社會贏得的這種友誼、尊重和信任正是中國非常重要的“軟實力”。
3、民間團體開展的對外交往,在中國總體外交中占有何種位置?
外交有狹義外交和廣義外交之分。在外交實踐中,由國家的正式代表,即由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外交部長和其他外交代表,或以國家、政府、外交部和其他外交機構的名義從事的對外活動屬狹義外交,在中國俗稱“小外交”,而由其它專業政府部門、政黨、立法機構、軍隊、地方政府和民間團體從事的對外活動屬廣義外交,在中國俗稱“大外交”。中國的“小外交”加上“大外交”的“和”就是中國的“總體外交”。要完成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中國外交的總目標,不能僅僅依靠“小外交”,還必須有“大外交”的配合,即必須依靠“總體外交”的全面實施。中國的“總體外交”特別體現了中國外交的“人民性”。“總體外交”和“人民外交”人人有責,人人有份。中國各行各業的每一個從業人員和每一個公民,在各自的對外交往中,只要“心中有國”,有點“外交意識”,他的對外交往也就可以成為中國“總體外交”的一個部分,哪怕是極其微小的一部分。(以上由外交學院教授黃金祺作答)
4、當前國際格局的總體趨勢是什麼?
不光是當前,整個戰後以來,人類特別是大國之間越來越傾向於運用合作、和平、貿易談判等外交手段,而不是用傳統的武力軍事手段來解決問題。一個比較重要的趨勢是,大國之間越來越多地展開戰略對話,大國協調機制、大國對話機制、大國戰略夥伴機制、日益成熟起來。這些機制的成熟,好處就是防止世界大國全面對抗,使大國間的全面戰爭變得不那么容易,使得爭取綜合國力發展、爭取貿易進步、爭取經濟提升變成各國的主題。而且,大國間的協調不光是西方大國。如果說過去七國集團八國集團主要是西方集團,現在擴展到開發中國家,和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制度國家之間進行對話,從傳統意義上的西方富國俱樂部擴展到新型發展中世界大國,在一些不同制度國家之間進行戰略對話,這是更有發展前途的。
現在一些新型大國,特別是金磚國家在崛起,像中國,轉型國家的俄羅斯,印度、巴西等等。其實不止這些,像墨西哥、還有一些地區強國都紛紛在新的發展時期力圖取得自身發展制高點,力圖在全球競爭當中有更好的位置。它展示出發展中世界新的希望。新型發展中世界新的力量崛起,也代表世界一種改革的力量,使世界朝著更合理的、更公正的秩序方向發展。
5、“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理念二者有何關係?
黨的十六大以來,也即大體上進入新世紀後的這段時期,在繼承改革開放前些年成績的基礎上,中國外交思想和實踐又延展出新的線索。其中之一是,中國鄭重向國際社會提出了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倡議,它與同一時期黨和中央政府在國內倡導“科學發展觀”和努力建設“和諧社會”的重大要求相一致;更確切地說,兩者之間有某種內在的對應關係,反映出中國新一代決策層的意向。它在十七大報告裡面得到反映,會對未來中國外交方略的制訂有指導性意義。國際上一種看法是,中國的“和諧世界”倡議,主要是為了反擊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被認為是中國崛起背景下的策略手段。我認為,這種看法不僅是消極的,也是缺乏洞察力的。真實原因必須從中國自身成長在新階段面臨的“瓶頸”中尋找:高速發展的中國,內部面臨各種新的矛盾與緊張,如收入差距擴大、生態環境惡化、腐敗現象嚴重、社會道德感失衡、政治改革壓力增大等;這些矛盾與緊張雖然目前還不至於影響到中國的升勢,但假使遏制不力、聽其加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好日子”總有一天會受到影響。
6、怎樣理解“和諧世界”的內涵?
我個人初步理解,和諧世界至少有以下內涵:第一,它是對我國寶貴外交遺產的繼承,是中國、印度等國在20世紀50年代倡導的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第二,它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新安全觀”等重大理念的延續,是對話求安全、合作謀發展等共贏思路的深化;第三,針對目前的國際形勢和重大矛盾,它特彆強調了不同文化、地域、民族和國家之間進行對話和加深理解的迫切性,特別看重保持全球社會、政治和文明形態之多樣性的必要性;第四,它充分注意到南北世界差距擴大的嚴重後果,要求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最後,它當然需要“有理”、“有利”、“有節”地抵制少數國家的霸權主義,推動國際關係的民主化進程。具體到不同領域,人們可以展開各種聯想,有自己的解讀,做許多事情,朝著建立和諧的全球政治關係方向努力。
7、怎樣看待當前國家交往的政治文化?
國際關係理論揭示,國家之間存在著三種政治交往文化或者叫相互關係的哲學。一種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不共戴天的政治文化,國家之間必須爭鬥出個彼此輸贏,各國考慮的是如何消滅或壓倒對方,兩次世界大戰體現的就是這種政治文化及其思維。第二種是充滿競爭性的政治文化。國家之間既有爭奪也有合作。爭奪或合作都是為了狹義的自身利益。很少為了全人類共同的福利和安全。現實世界我們見到的多半屬於這種政治文化。第三種是中國傳統文化意義上的“和合文化”,西方人叫它“康德文化”,這種政治文化重視全球的共同利益和雙贏多贏結局,注意發掘合作的潛力和抑制麻煩的滋生,是一種真正的求同存異哲學,我們提出的“和諧世界”理念就是這種“和合文化”的表現。
8、怎樣理解“和諧世界”理念提出的背景?
“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說到底,所要求的是更加均衡的、可持續的“又好又快”的發展,是對各種矛盾與緊張的統籌處理、積極應對的態度,是通過法治而非人治手段、用進步而非倒退的辦法消解癥結的取向。同理適用於分析“和諧世界”的倡議:這種倡議的背後,是對現實世界裡缺乏對話與理解、甚至充斥威脅與蠻力等現象的深切憂慮,是對用建設性態度和合作對話的方式、而非強制甚至武力解決麻煩衝突的認真承諾;它與解決中國國內矛盾與緊張的思路是一脈相承的。循著這樣的邏輯推導,人們將會發現:中國將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加入更多的國際組織,在國際事務中會越來越多地利用國際法和國際慣例解決分歧。按照這樣的分析教育,中國公眾和輿論的意識將被引導至被期待的方向,即對自己領導人和外交官在國際場合的宣示更有信心。運用這樣的角度觀察,世界也能逐漸意識到,在外交和國際關係方面,中國人所提倡的“和諧的周邊關係”、“和諧的亞太格局”、“和諧的大國關係”乃至“和諧世界”,絕非是政治人物和外交官的障眼法,而是中國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社會本質需求的體現,是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洗禮薰陶自然形成的、有深厚基礎的哲學世界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