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鎮

東林鎮

東林鎮為地名,我國同名鄉鎮主要有:浙江省湖州市東林鎮,經過99年10月和01年6月兩次行政區劃調整,與原錦山鄉、湖州東林鎮菁山鄉先後合併,全鎮總面積80平方公里,人口3.5萬;四川省樂山市井研縣東林鎮,截止2003年底,該鎮轄19個行政村,128個村民小組,1個地理位置社區居委會,幅員面積27.84平方公里,年末總戶數4587戶,總人口14653人,截止2003年底該鎮土地面積19054畝。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湖州東林鎮湖州東林鎮

東林鎮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南郊,隸屬吳興區。西鄰東苕溪,北緊靠104國道,南與德清縣洛舍鎮為鄰。境內河道縱橫交錯,公路網西接104國道,東通菱湖,南通德清縣,交通極為便利。鎮區距湖州20公里、杭州60公里。

東林鎮經過99年10月和01年6月兩次行政區劃調整,與原錦山鄉、 青山鄉先後合併,全鎮總面積80平方公里,人口3.5萬,全鎮地勢是西高東低,是典型的山區與水鄉相結合的鄉鎮,四周分別與道場、妙西、埭溪、菱湖、鍾管、洛舍相鄰。經過02年9月份行政村區域調整後,全鎮從32個行政村合併調整為現在的23個行政村。歷史上,東林號稱“吳興勝地”,擁有古老的歷史文化,東林山上的祗園寺就是東林歷史文化的見證。

合併後的東林鎮水陸交通便利,104國道、東苕溪及竹青公路、杭寧高速公路穿鎮而過,且杭寧高速公路在東林設有“東林互通區”。鎮區東、南、西、北四面均有二級以上公路通往德清、菱湖、國道及高速公路,鎮政府離湖州半小時車程,離杭州35分鐘的車程。03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9.7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6個億,農業總產值達4億,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400元。

歷史沿革

東林鎮,因境內有東林山,故名。東林鎮舊為東林鄉。解放初,建為東林、東保兩鄉。1958年,設為東林、東保、東華三個生產管理區。1961年,為東林公社。1984年,又改為東林鄉。1995年12月,經省民政廳批准撤鄉建鎮。

經濟狀況

東林鎮東林鎮

【工業方面】主要以輕紡和建材業為龍頭,飼料生產及五金、塑膠製品加工等為輔的塊狀經濟。全鎮擁有規模以上的紡織企業18家,擁有各類織機7700台,擁有3.5萬錠棉紡織廠1家,印染1家,紡織行業年產值接近24億元。擁有礦產企業5家(其中一家正在辦理手續之中)。5家的年資源申報量達1004萬噸,全市規模最大的外資、合資、民資礦山都在東林鎮(如新開元、嘉華、豐華礦業等)。擁有一家產能20萬噸的水泥廠,預計04年生產各類石料1200萬噸,水泥25萬噸,新型牆磚25200萬塊,建材業04年度產值接近4億元。其他行業主要涉及造紙、塑膠、五金、製品、飼料生產、水處理設備生產、印刷包裝等產業,年產值接近8億元。

【農業方面】形成了龜鱉養殖和溫氏肉雞的養殖兩個效益農業產業。該鎮龜鱉養殖戶數已達到1283戶、1909萬隻,湧現了七個養殖數量超百萬的專業村,有4個村的數量超200萬;形成了陸介田、九百畝兩大龜鱉養殖專業園區。在溫氏公司+農戶模式的帶動下,肉雞養殖飛速發展,目前已有養殖戶278戶,預計今年產值可達3500萬元,淨利500萬左右。西部丘陵地區發展黃花梨等優質品種也已成規模,種植面積已超千畝,其中以金都綠色果園為代表,已開始實行無公害綠色品牌的認證。

大事記

1979年,新建影劇院1座,座位970隻,豐富和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

1983年,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同年,鄉村企業打破吃大鍋飯的弊端,實行一包三改及承包契約制。

1985年,鄉人民政府開始注重對集鎮的建設與管理,建立了集鎮管理小組,加強對衛生、市場、交通管理;同年,投資20萬元,澆築了19公里村級水泥路;同年7月,東林至青山公路土路基開始建設。

1987年4月,建造東林苕溪大橋,總投資70萬元;同年,村村辦起幼兒班。

1989年底,青東公路計5.8公里建成通車,鄉敬老院建成,中格局大包圍工程開始建設。

1990年,進鎮公路砂改油完工,建造衛生院大樓。

1991年,龍巢集團公司(原湖州絲綢廠)投資500萬元,購進48台瀋陽產噴水織機;同年,中格局大包圍建成並投入使用。

1992年,投資2804萬元,購進104台噴水織機和200台前道輔助設備,中外合資浙江小龍紡織服裝有限公司建立。

1993年,投資9906萬元,引進280台日本產噴水織機及其配套設備;同年,投資85萬元建造了國小教學樓——蓓蕾樓。1994年,完成從104國道至東溪橋長5公里的公路砂改油,實現黑色化路面。

1993~1995年,投資760萬元的東林變電所建成投入使用;投資2800萬元的熱電廠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

1995年,有線電視入戶突破1000戶。

1996年,保國千畝田農田水利示範園區建成;同年,遷移了東林山上所有墳墓共592穴。

1997年,文化中心的改造完成,內設圖書館、電影院、錄像廳、檯球房、電子遊戲室等,創市級“東海明珠工程”;同年,龍泉自來水廠建成投入使用。

1998年,新小龍織造有限公司660台噴水織機建成投產,標誌著龍巢集團順利地實現了織機超千台、年產超億米的目標;熱電廠二期工程建成投產;龍巢污水處理廠建成並使用;完成中學易地新建;普安路商業街基本形成;行動電話塔投入使用,出現第一個電話村——水產村;1998年底,通過市級衛生城鎮驗收及省教育強鎮驗收,被評為綜合治理省級先進,通過省教育強鎮驗收。

歷史名人

沈思,北宋時期人,字持正。隱於東林,因以東老名焉。能釀十八仙白酒。自稱‘回道人’,《避暑錄話》、《齊東野語》均有記載,傳與蘇軾,呂洞賓為友。

沈偕,字君與。沈東老子。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進士(《嘉泰吳興志》卷一七)。少入上庠,好狎游,繼而擢第,盡買國子監書以歸。

何栗(1089—1149),字文縝,歸安人。原籍四川仙井監(今仁壽),遷居歸安縣東林鎮。

陳其業(1870—1961),字勤士,陳果夫、陳立夫之父,民國任"國民大會"代表,全國商聯會常務理事,1961年他病死於台灣。

陳其美(1878-1916),字英士,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中山的左右股肱。為蔣介石拜把之兄,將蔣介石引薦於孫中山。後為人暗殺。孫中山高度讚揚陳英士是“革命首功之臣”。

陳其采(1880-1954),字靄士,國民政府委員、國策顧問,陸軍少將。

陳果夫(1892-1951),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CC系首腦。與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合稱中國四大家族。

陳立夫(1898—2001),20世紀中國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國國民黨政治家,曾歷任蔣介石機要秘書、國民黨秘書長、教育部長、立法院副院長。國民政府遷台後移居美國,潛心研究中華文化,推動中醫藥的發展和國際認可,晚年竭力推動海峽兩岸的交流。

名勝古蹟

錦峰塔錦峰塔

東林山,位於湖州城南,與德清縣洛舍鎮隔漾相望,山麓河港交錯,溪流密布,池塘水田相間,桑園

村莊錯雜,其山四周碧水環繞,佳景天成,山上有祈園寺、湖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錦峰塔、東林山古墓群等,有仙人臉盆,仙人井等景點,相傳呂洞賓和沈東老曾再此遊樂。

東林鎮東林鎮

常照寺,坐落在菁山,今因寺得名稱為常照山,常照山修竹叢密,山巔萬松嶺,林木青翠,鬱鬱蔥蔥。萬松嶺右側為西岩,有泉水兩眼,泉水清澈,且終年不涸。站在岩上可瞭望橫貫的苕溪和東南沃野萬頃。常照山和常照寺已是湖州近郊的一處旅遊勝地。

南宋·建炎中(1127-1130),梵隆襌師初建“無住精舍”。紹興初年梵隆以善畫得名,經葉夢得推介,高宗對這個“異材贍學,高操絕藝”的和尚產生興趣,予以召見,“得對內殿”,高宗大為滿意。“詔賜庵居於萬松嶺金地山”(在杭州吳山東南,今名雲居山,南宋時靠近皇城)。梵隆開始“力辭,願歸故巢”湖州菁山的“無住精舍”。紹興十二年(1142)高宗賜御書“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八字,又賜御書“天申金剛無量壽閣”扁榜,紫檀刻佛號“如來閣”榜,親臨“王羲之帖”二十二紙,米芾“史略貼”一卷,題團扇兩柄及白金等財物。(陸游《常照院記》)“及孝宗皇帝嗣位(1163)”,於幹道三年(1167)命在其湖州故地菁山建寺,賜額常照院。嘉定三年(1210)又創昭回閣,專供奉御賜物品。時年84歲的陸游心甘情願地為其撰寫“常照院記”。歷代幾經興衰,久廢。清朝僧以乘,一時又先後募建。清·同治年間興。後又幾經劫難,僅有兩株八百餘年樹齡的紫薇,已枯萎。令人嘆奇的兩枝枯萎紫薇於1998年又枯木逢春,花開繁茂。於是又為今日之常照寺增光添輝。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常照寺迎來了新的興盛時期,1994年,建大雄寶殿,至1997年竣工。1997年,建天王殿。1999年,建客堂。2000年,建馥馨大和尚肉身塔。2003年,建觀音殿(圓通寶殿)。2004年,建地藏殿。

四川省樂山市井研縣東林鎮

區位概況

該鎮位於四川省樂山市,井研縣轄鎮,海拔高度386米。截止2003年底,該鎮轄19個行政村,128個村民小組,1個

社區居委會,幅員面積27.84平方公里,年末總戶數4587戶,總人口14653人,截止2003年底該鎮土地面積19054畝,其中耕地面積17933畝,林地557畝,水面564畝,全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805.77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5168萬元,農業總產值3637.77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335元。

行政區劃

東林鎮下轄村:
小高村 東光村 水口村 先鋒村 白鶴村 打鼓村 左家村 禾佳村 一碗水村 平安村 高佳村 新橋村 汀泗村 小橋村 寨子村 黃埝村 建設村 沙溪村 紅花村

基礎設施

2003年該鎮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投放資金14萬元在一碗水村和高佳村實施國債資金“一池三改”項目,新建沼氣池140口,2005年全部完成。在打古村建設了小型集中供水設施,讓農民也喝上了乾淨純潔的自來水,切實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困難。

產業經濟

2007年該鎮大力發展豬產業,做大兔產業,做強竹產業,恢復發展蠶桑產業,加強建成水果產業的管護。截止2007年,實現生豬出欄2.6萬頭,新增優質母豬120頭,新增養豬適度規模養殖戶85戶,規模養兔200餘戶,新增28戶,2007年底,出欄商品兔25萬隻,水產品產量達到360噸,植樹4萬株,栽植慈竹500畝,糧食播種面積35493.6畝,糧食產量806萬噸,外出務工勞動力5369人,新增勞動力轉移輸出335人,全年免費培訓農民工500人,實現人均純收入2050元。

實施了織布技改和嘉能生物柴油提煉0#柴油一期工程。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5000萬元,工業增加值800萬元。

截止2005年,該鎮工業企業14個,有企業職工1524人。大陸希望集團深藍電鹽公司於2004年落戶該鎮,打造中國最大的氯酸鈉生產基地。2005年,工業銷售產值實現2.495億元,增加值實現4658萬元。營業收入達到1.97億元,稅金實現468.5萬元,利潤實現410萬元。企業職工工資發放1420萬元。2005年,該鎮工、農業產值實現3.3億元,其中:工業 產值達到2.6億元,農業產值達到7069萬元,財政稅收實現350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實現10911萬元,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2071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在2004年的3207元的基礎上淨增340元,達到3542元。

社會事業

2007年該鎮完成了平安村、禾佳村、高佳村、東光村、小橋村機耕道碎石路面5.7公里,制定了自來水保護區,設定了一、二、三級保護標誌,確保了居民飲用水安全,實現了“紅層找水”打井158口,解決了158戶農民人蓄飲水問題。

文化教育

井研縣東林鎮中心國小,位於井研縣城東12千米,中心國小占地3000餘平方米,截止2005年底,有14個教學班,教職工38人,學生650餘人,學校環境幽雅,教學設施齊備,學校以“育人成才”為辦學宗旨,始終把學生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充分發揮少先隊主導作用。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感悟,養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校依靠高素質的教師群體來實施素質教育。有一支過硬的領導班子,有一支高素質、特色鮮明、甘於奉獻的教師隊伍,學校堅持教育科研,先後有20餘人的論文在國家、省市的正版刊物上發表獲獎。學校堅持科學管理,以管理促質量,促發展。200年至2008年間,學校先後榮獲市“校風示範校”、市“文明衛生學校”、縣“德育先進集體”、縣“文明單位”、縣“綜合督導評估一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