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明聖王

東明聖王

東明聖王,名諱高朱蒙,諡號東明聖王陵墓龍山先君無嗣君子琉璃明王名朱蒙。傳說中高句麗的開國國君。在沸流水(今富河)畔之紇升骨(今桓仁縣五女山城)建高句麗國。

文獻記載

名朱蒙。傳說中高句麗的開國國君。在沸流水(今富河)畔之紇升骨(今桓仁縣五女山城)建高句麗國。《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載:

東明聖王東明聖王

始祖東明聖王,姓高氏,諱朱蒙(一雲鄒牟,一雲眾解(眾牟))。先是,扶餘王解夫婁老無子,祭山川求嗣。其所御馬至鯤淵,見大石,相對流淚。王怪之,使人轉其石,有小兒,金色蛙形。(蛙,一作蝸。)王喜曰:“此乃天賚我令胤乎!”乃收而養之,名曰金蛙。及其長,立爲太子。後,其相阿蘭弗曰:“日者,天降我曰:‘將使吾子孫立國於此,汝其避之。東海之濱有地,號曰迦葉原。土壤膏 宜五穀,可都也。’”阿蘭弗遂勸王,移都於彼,國號東扶餘。其舊都有人,不知所從來,自稱天帝子解慕漱,來都焉。及解夫婁薨,金蛙嗣位。於是時,得女子於太白山南優渤水,問之曰:“我是河伯之女,名柳花。與諸弟出遊,時有一男子,自言天帝子解慕漱,誘我於熊心山下鴨綠邊室中,私之,卽往不返。父母責我無媒而從人,遂謫居優渤水。”金蛙異之,幽閉於室中。爲日所炤,引身避之,日影又逐而炤之。因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許。王棄之,與犬豕,皆不食,又棄之路中,馬避之,後棄之野,鳥覆翼之。王欲剖之,不能破,遂還其母。其母以物之,置於暖處,有一男兒,破殼而出,骨表英奇。年甫七歲,岐槧然異常,自作弓矢,射之,百發百中。扶餘俗語,善射爲朱蒙,故以名雲。金蛙有七子,常與朱蒙游,其伎能皆不及朱蒙。其長子帶素言於王曰:“朱蒙非人所生,其爲人也勇,若不早圖,恐有後患,請除之。”王不聽,使之養馬。朱蒙知其駿者,而減食令瘦,駑者,善養令肥。王以肥者自乘,瘦者給朱蒙。後,獵於野,以朱蒙善射,與其矢小而朱蒙 獸甚多。王子及諸臣又謀殺之。朱蒙母陰知之,告曰:“國人將害汝。以汝才略,何往而不可?與其遲留而受辱,不若遠適以有爲。”朱蒙乃與鳥伊(烏伊)、摩離、陜父等三人爲友,行至淹 水(一名蓋斯水,在今鴨綠東北)。欲渡無梁,恐爲追兵所迫。告水曰:“我是天帝子,河伯外孫(甥)。今日逃走,追者垂及如何?”於是,魚鼈浮出成橋,朱蒙得渡,魚鼈乃解,追騎不得渡。朱蒙行至毛屯谷(《魏書》云:“至普述水。”),遇三人:其一人著麻衣,一人著衲衣,一人著水藻衣。朱蒙問曰:“子等何許人也,何姓何名乎?”麻衣者曰:“名再思”,衲衣者曰:“名武骨”,水藻衣者曰:“名默居”,而不言姓。朱蒙賜再思姓克氏;武骨仲室氏;默居少室氏。乃告於眾曰:“我方承景命,欲啓元基,而適遇此三賢,豈非天賜乎?”遂揆其能,各任以事,與之俱至卒本川(《魏書》云:“至紇升骨城。”)。觀其土壤肥美,山河險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宮室,但結廬於沸流水上,居之。國號高句麗,因以高爲氏。(一云:朱蒙至卒本扶餘,王無子,見朱蒙知非常人,以其女妻之,王薨,朱蒙嗣位。)時,朱蒙年二十二歲,是漢孝元帝建昭二年,新羅始祖赫居世二十一年甲申歲也。四方聞之,來附者眾。其地連靺鞨部落,恐侵盜爲害,遂攘斥之,靺鞨畏服,不敢犯焉。王見沸流水中,有菓(菜)葉逐流下,知有人在上流者。因以獵往尋,至沸流國。其國王松讓出見曰:“寡人僻在海隅,未嘗得見君子,今日邂逅相遇,不亦幸乎!然不識吾子自何而來。”答曰:“我是天帝子,來都於某所。”松讓曰:“我累世爲王,地小不足容兩主,君立都日淺,爲我附庸,可乎?”王忿其言,因與之鬪辯,亦相射以校藝,松讓不能抗。

二年(公元前36年),夏六月,松讓以國來降,以其地爲多勿都,封松讓爲主。麗語謂復舊土爲‘多勿’,故以名焉。

三年,春三月,黃龍見於鶻嶺。秋七月,慶雲見鶻嶺南,其色(邑)靑赤。

四年,夏四月,雲霧四起,人不辨色七日。秋七月,營作城郭宮室。

六年,秋八月,神雀集宮庭。冬十月,王命烏伊、扶芬奴,伐大白山(太白山)東南荇人國,取其地,爲城邑。

十[一]年,秋九月,鸞集於王臺。冬十一月,王命扶尉猒,伐北沃沮,滅之,以其地爲城邑。

十四年,秋八月,王母柳花薨於東扶餘。其王金蛙以太后禮,葬之,遂立神廟。冬十月,遣使扶餘饋方物,以報其德。

十九年,夏四月,王子類利自扶餘與其母逃歸。王喜之,立爲太子。秋九月,王升遐,時年四十歲。葬龍山,號東明聖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