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新橋[惠州橋樑名稱]

東新橋[惠州橋樑名稱]
東新橋[惠州橋樑名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從前惠州府縣兩城(即橋東橋西)靠一座浮橋連線起,這便是來東新橋。浮橋就是用若干只船以鐵鏈串起橫江而過,兩頭固定在江之兩岸,上鋪木板,行人行走其上。浮橋中部用一活動的吊板,留開一個閘口,每天定時把吊板吊起開閘讓過往船隻通過。浮橋隨江面水位升降。蘇軾寓惠有詩:“群鯨貫鐵索,背負橫空霓。”形象地展現出雨後江上浮橋的奇觀。

東新橋相關史載

東江南面有條支流,叫西(枝)江。該江流入東江的河口處,以西是惠州府城,以東是歸善縣城。這府、縣兩城,隔江相望,“有橋,多廢壞”(《兩橋詩·引》),百姓只得靠小船過江,十分不便,且非常艱險,“不知百年來,幾人隕沙泥”(《兩橋詩·東新橋》)。

蘇東坡到惠州不久,便開始為籌建西(枝)江大橋奔走。一方面動員程正輔出面籌集資金,如致書正輔說,修橋需錢“八九百千”(按:千,指千錢,即一貫),“若減省,即做不成,縱成,(也)不堅久”。今“猶少四五百千”,“於法當提(點刑獄司)、轉(運使使司)分認”。

一方面集思廣益,擬定切實可行的建橋方案。最後,採納羅浮山道士鄧守安的建議,並由鄧道士主持其事。於是在西(支)江上,用40艘船連

成20舫,上鋪橋板,“鐵鎖石碇,隨水漲落,榜曰東新橋”(《兩橋詩.引》)。從此兩岸往來,安全便利:“豈知濤瀾上,安若堂與閨。往來無晨夜,醉病休扶攜。”(《兩橋詩·東新橋》)

東新橋在紹聖三年(1096)六月建成。竣工之日,惠州百姓歡欣雀躍,扶老攜幼前來慶賀:“一橋何足雲,歡傳廣東西。父老有不識,喜笑爭攀躋。”(《兩橋詩·東新橋》)

東新橋是近千年前的宋代由蘇東坡倡議並捐建的,開始是木船架板的鐵索浮橋;清末北移300米重建;1938年建成鋼筋混凝土懸臂掛梁式橋。

,同年被日軍炸斷;1943年修復;1951年再修加固;1973年加固擴寬橋面。其間沒有改過名,都叫東新橋。

由於東新橋自上世紀50年代加固後再沒大規模維修過,該橋因年代日久,引橋橋墩局部已開裂,露出了部分鋼筋,橋的上部結構也有部分鋼筋露出。再加上原設計承重能力及通車能力都遠遠滿足不了現在的發展需要,拆除重建就迫在眉睫了。有關部門設計出了第一種方案,即為了紀念東新橋在惠州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意義,使之成為文物遺蹟,不拆東新橋改作人行橋,而在其下游數十米處新建一條“合江橋”,既可在東江和西枝江交匯處起到溝通橋東和橋西兩段濱江路的作用,又借歷史上原有的合江樓的含意作橋名,更有兩條相距僅幾十米遠的橋相合之意,相關施工設計圖都冠以了“合江橋”名。

但是,最後有關部門在徵求意見時,許多人提出兩橋畢竟距離太近,建成後反而可能造成新的交通“瓶頸”,保留舊橋建新橋沒有太大的價值,且東新橋之名蘊含歷史意義,於是2004年惠州市正式決定將東新橋拆除,在原址重建新橋。2004年7月15日,惠州市規劃建設委員會2004年第四次會議討論決定,並致惠州市道路橋樑設計院“關於‘合江橋’設計變更和更名的函”,稱東新橋可以拆除後重建,同時將施工設計方案的橋名由“合江橋”更名為東新橋。

東新橋大事記

1936年惠州動工建鋼筋水泥的東新橋,以改變浮橋的不便。1938年東新橋竣工,通行了半年。惠州倫陷,當日寇退出惠州時把橋炸毀。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在斷橋的殘存基礎上用木搭橋,橋面上有三個木金字架結構,以增強橋面的承受力,維持府縣兩城的交通。

解放後,1951年開始動工重修東新橋,為解決府縣兩城的交通,浮橋又在中山南路碼頭至對岸曬布場的江面上重新出現。

1953年東新橋完工通行。在這幾年間要往來兩邊辦事的人必須算好時間,否則浮橋開閘時就得等到船過完了橋方可通行。自從東新橋建好後,浮橋再也沒有出現,永遠消失在惠州發展的歷史長河之中。

2006.12.2 惠州東新橋落成通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