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洋村

東大洋村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紅島東南隅,距城陽區紅島街道街道機關駐地3.5公里,岙東路終點。域內的東大山有“小泰山”之稱,1894年改稱東大洋。

基本信息

村情介紹

這裡山不高,有洪州城的傳說;水不深,屬膠州灣的東海。東北與女姑山“一衣帶水”,隔海相望,膠州灣跨海大橋與之相連。從村前海灣乘船可直達青島黃島等海港。加之善良的村民,淳樸的民風,形成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大優勢。

地理位置

村中心位置為東經120°17′,北緯36°11′,東、南、北三面被膠州灣懷抱,西鄰西大洋村,西北有近3000畝的對蝦養殖場。全域面積2.7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度為5.9公里(不含島岸線)。島嶼面積0.1平方公里,境內水域面積0.14平方公里,灘涂養殖面積4000餘畝,自古以來即為一方的“風水寶地”。
村東的東大山,離不過百米,村後是北嶺,村西是西嶺,村前是一片平坦的平原,屬山脈系,丘埠嶺地區,境內丘陵地帶約占全村總面積的75%,地貌起伏。村後是濱海區域,有海積潮灘平地和海積沙灘,地域坡降1米—1.5米,受燕山運動晚期、花崗岩侵入的影響,境內丘陵延伸入海,構成了陡壁、島礁、海灣、灘涂及局部低地平原。海灣線的岬角海嘴成群,著名的“一島、五嘴、六灣、八礁”(冒島、大窩嘴、小窩嘴、魚皮嘴、騷島嘴、西南嘴公、大窩灣、母豬礁、磨石礁、魚姑礁、旱島礁、澇島礁、黑石礁、嘴公礁)如姐妹牽手,形成了美景奇觀。2002年新建的“紅島趕海園”,園地就設在“一島、五嘴、六灣、八礁”之中,是旅遊觀光度假的好去處。

氣候特徵

域內屬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變化進退明顯,具有風雨適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的特點,受膠州灣的調節作用,又表現出春冷、夏涼、秋暖、冬溫、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和海洋性氣候特點。
從村漫步幾分鐘即到海邊,海域內水產資源豐富,海域內盛產牡蠣、雜色蛤、海螺、大蛸、紅蓋 蟹、琵琶蝦、墨魚、鰻魚、片口、黃姑魚、蟶蚶、海菜等近百種。

歷史沿革

東大洋村原稱“大洋村”,明清期間隸屬即墨縣裡仁鄉陰島社。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淪為德國租借地,1914年又淪為日帝手。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劃為膠州商埠海西區。1930年劃為青島市特別區,國民黨統治期,稱青島市陰島區。
1949年5月,陰島解放後,劃歸即墨縣成立陰島區。1950年11月,改稱為第八區,1955年11月改稱陰島區,1956年3月,陰島區、馬哥莊區、河套鄉合併,組建陰島區公所,1956年11月,即墨縣撒區並鄉,陰島設高家、韓家、曉陽三個鄉,東大洋隸屬曉陽鄉。
1958年9月成立陰島人民公社,1961年陰島公社劃歸嶗山郊區,同年10月5日,改稱嶗山縣陰島公社,東大洋隸屬之,稱東大洋生產大隊。1967年1月,陰島改稱“紅島”,1969年2月成立紅島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1月,撤銷公社革委會,成立紅島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6月,撤銷公社管委會,成立嶗山縣紅島鎮人民政府,1994年6月,青島市區劃,紅島歸城陽區,2001年5月撤鎮,設立城陽區紅島街道辦事處,村的名稱不變。

人口遷徙

明永樂年間(1403—1426年)召氏、閆氏、李氏、徐氏由雲南遷居大洋村。于氏由雲南遷至山東登州府大水泊村,後遷至陰島溝角,又遷居大洋村。王氏由雲南遷至即墨葛村,又遷居青島湖島,又遷居大洋村。郝氏由四川成都遷至即墨塋上,後遷居大洋村。管氏由雲南遷至膠南管家樓,後遷居大洋村。從民國十八年(1929年)先後有肖氏、寧氏、候氏、韓氏、欒氏、魏氏遷居東大洋村。徐氏已遷至陰島後陽村(時間失考)。召氏、閆氏去向失考,現居東大洋村的有11個姓。
人口 解放初期(1950年)2069人,男1048人,女1021人。1970年,2845人,男1411人,女1431人。1980年3298人,男1643人,女1655人。2002年3743人,男1853人,女1890人。人口密度為1287/平方公里,男女性別比例 :100。計畫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9.2‰,死亡率7.3‰,自然增長率1.81‰。現居戶數姓氏有於、王、管、郝、李、肖、韓、寧、欒、魏、候11姓。
域內自然景觀壯麗,傳說動人,被譽為陰島八景之一的“東山晨曦”,觀後使人心曠神怡,站在山頂上遠眺膠州灣高速公路的跨海大橋,橋與海濤相映,猶如兩條活靈活現的真龍,近看著名的“一島、五嘴、六灣、八礁”,東、南青島市的景觀盡收眼底,西南與黃島開發區一衣帶水,使遊人如入仙境。
傳說“淹了滄州,立了洪州;淹了洪州,立了膠州”,傳說東大山東面的洪州城被淹沒前,王母娘娘下凡私訪洪州城時,騎的金馬駒曾放在此山,金馬駒還經常出來喧譁,在八月中秋節時,不過十歲的孩童時而可以看見。
冒島,呈現橢圓型,離岸0.8公里,面積約0.1平方公里,傳說冒島原來是洪州城內軍官集合的點卯台,島上有石井1眼,並生長樹木與綠草。
磨石礁,距岸1.2公里,約9000平方米,礁石可磨刀斧,礁名此而得,礁石在潮漲淹沒時,漁船常觸礁,為此漁民又稱禍落島。傳說是洪州府存放軍火的火藥庫,曾取名“火藥島”。
漁港碼頭,位於栗石灣、騷島灣兩灣的接合處,長100餘米,寬30—50米,水位高潮時4.5米。可停泊200馬力以下的漁船60餘只,遊客可於此碼頭登遊船出海觀光,到冒島、磨石礁、母豬礁垂釣與拾貝撿蝦。
紅島趕海園就是“一島、六灣、八礁”,趕海園內盛產貝類、蝦蟹、大蛸、海菜,同時還設有釣魚池,一年四季遊人絡澤不斷,或拾貝撿菜摸蛸,或垂釣鉤魚,其樂無窮。
新中國成立前的書法多為剪紙、窗幫、對聯等,書法篆刻則以碑文,印章等形式流傳著。新中國成立後,美術及書法,從表現形式上推陳出新,東大洋村王旭先的書法作品瀟灑飄逸,自成風貌,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委員,他編著的楹、聯、詩、詞、書法集,被列為當代著名書畫家叢書之一。郝閃先的硬筆書法獲山東省硬筆書法三等獎。散發著鄉土氣息的民間文藝。在民眾中極為活躍,有流傳島內外的柳腔、高蹺、秧歌也在民間流傳發展,村中的傳說、故事、趣聞、軼事等在村中廣泛的流傳。1964年又??辟了呂劇劇目,曾被嶗山縣呂劇團選用。
舊中國因生產力低下,漁農生產量低而不穩,糧食畝產不過百斤,漁民租船網出海,一旦年景不好,收不抵出,負債累累,“奉獻”給東大洋老百姓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糧,加之德、日帝國侵占青島,東大洋大地也淪為殖民地,加之土匪橫行鄉里,“賦稅如牛毛”,破產的村民只有背井離鄉逃荒要飯,打短工、做長工苦度歲月。
新中國成立後,東大洋百姓見到了光明,人們的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1978年以來,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村民奮勇前進,從一個以農漁生產的舊農村,迅速的向工企業發展。截至到2000年,工企業固定資產擁有2506萬元,年利稅880萬元。實行科技興漁,科學養殖,從1996年至2000年,平均年產量11.45萬噸,產值2855萬元。從1990—2000年,平均年收入6010萬元,人均收入近5000元。
興學重教,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時任青島市長的沈鴻烈,興辦教育事業,政府投入部分資金,不足部分由村民按地畝數攤派,是年村建設中心國民學校一處,占地6畝,建教室6個,辦公室3間,廚房及宿舍6間,操場1個,1938年日軍占青島市時學校被毀,民國二十三年(1943年)。在村西建新校一處。新中國成立後,教育事業得到迅速發展。1975年投資6萬元,在舊校的西側建新校一處,占地13.5畝,建教室15個,辦公室2個,宿舍10間,體育場1個。1987年投資3萬元,建辦公樓8間(160平方米)。1990年投資1.7萬元,建幼稚園一處。
舊中國東大洋村居民,大部住的是土打牆的草坡屋,房屋矮小狹窄,幾代10餘口人,擠住在2—3間(20—30平方米)的房裡,勉強食宿棲身,飲水難,全村僅有1口水井,離村300多米,旱天只有到田野的溝中刨泉取水,照明用的是動、植油,用棉花捻芯的小油燈。
新中國成立後,村莊得到改建。1983年制訂了村莊建設規劃,拓寬了街道,建設寬暢的居民房,平均每人達到20平方以上。前後投資55萬元,變壓器供電量達到3450千瓦,從根本上解決了照明與工、企業用電。投資105.6萬元,引黃河水進村入戶。1996—2002年,投資21萬元修建進村路兩條。投資110萬元,拓寬建設街道和硬化路面,投資300000元,植樹造林 棵,進行綠化。
訂立村規民約條例,堅持三個文明一起抓,人的素質不斷提高,拾金不昧、捨己救人、尊老愛幼、資助困難戶的好人好事層出不窮,村民爭創“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戶”的熱情蔚然成風。面向老人的社會保險全面鋪開,東大洋村榮獲“五個好黨支部的光榮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