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千佛洞石窟

東千佛洞石窟

甘肅省瓜州縣城東南約70公里的橋子鄉。開鑿於北魏,歷唐、五代、西夏等代。共存23窟,南崖11窟,北崖12窟。留有壁畫塑像的共9窟,西夏5窟、元1窟、清3窟。壁畫總面積486.74平方米,其中西夏壁畫374平方米,主要內容有水月觀音、觀音曼荼羅、文殊普賢變、涅槃變、說法圖等。東千佛洞以西夏窟最精彩,其中2號窟最大、最具代表性。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
甘肅省
千佛洞石窟IV-並12

簡介

位於今甘肅省安西縣橋子鄉南三十五公里峽谷兩岸。現存洞窟二十三個,有壁畫、塑像者八窟,
..
東岩三窟,西岩五窟,多為單室窟。形制有長方形中心柱燧道窟、圓形穹窿頂窟、方形平頂窟,其中第2、4、5、7窟均為長方形中心柱窟,尚存部分佛、菩薩塑像,但多為清代重修,唯第4窟西夏高僧像,身著俗裝,保存完好。壁畫分布四壁,內容可分為五類:經變畫、密宗圖像、尊像畫、裝飾圖案和供養人畫像。經變有:西方淨土變、藥師淨土變、文殊變、普賢變、涅盤變、水月觀音變等;密宗圖像有壇城圖、密宗曼荼羅(藏密)、十一面觀音變、八臂觀音變等(漢密或雜密);尊像畫有說法圖、釋迦行道圖、禪定佛像、觀音像等;裝飾圖案有窟頂裝飾、圓光、背光、邊飾等,紋樣有蓮花、忍冬、百花、卷草、火焰、寶珠等;供養人畫像殘存西夏供養人畫像並西夏文題名。

壁畫簡述

壁畫以第2窟保存最為完整。從佛教信仰思想而言,多屬顯密結合、漢密藏密結合的綜合型信仰。從壁畫內容風格而言,顯教經變漢密圖像均屬中原風格。藏密傳自西藏,都有一定的西藏、印度、尼波羅影響,藝術風格和內容與榆林窟第2、3、4、29諸窟基本相同,是榆林窟西夏和元代藝術的一個分支,但它又具有一定特點,是西域早期石窟形制的再現。
..

如第2、4、5、7諸窟均為長方形中心柱燧道窟,中心柱後畫涅盤圖,玄弉取經圖據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或《玄弉取經記》繪製畫面,穿普賢變、千手觀音變、水月觀音變中。這種穿插式的畫面,在榆林窟已經出現。但把玄弉取經場面放在水月觀音變畫面的重要位置,而且還有大梵天王凌空護衛,使玄弉取經成為經變中心,形式統一和諧的畫面,則僅此一處。東千佛洞壁畫藝術,完全是中國自創的變文與變相結合的產物,無論內容還是風格,均以第2窟為代表,一窟之內多種風格並存,涅盤變中悼念釋迦的八部聖眾、七大弟子和各國王子,形象真實,線描挺勁,神采飛揚。密宗曼荼羅中舞姿勁健的金剛,藏風頗濃,特別是手攀樹枝、身姿嫵媚、服飾特殊的觀音像,印度影響很濃,為東千佛洞所獨有。東千佛洞和榆林窟、莫高窟一樣,可以看到十一世紀以後,通過西藏進行的中印佛教文化的交流。著名敦煌學家段文杰先生在其發表的《新發現玄奘取經圖探討》一文中說:“安西榆林窟和東千佛洞六幅玄奘取經圖的發現,是稀世之珍,在研究佛教思想的演變,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歷史,研究《西遊記》成書之前主要人物藝術形象的創造和完善過程,是難得的形象資料”。

主要的壁畫內容

有:“淨土變”、“涅盤變”、“藥師變”、“文殊普賢變”、“水月觀音變”、“密宗曼陀羅”等西夏流行的題材,還穿插有壇城、藻井、鳥獸花邊、雙龍鳳、趺坐小佛、伎樂菩薩、金剛、力士、火焰等圖案裝飾。從繪畫技法上看,這裡是一座精美的不可多得的西夏藝術寶庫,西夏人儼然自成一家的獨特藝術風格,在這裡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尤其是第2窟後穿道南北兩壁的水月觀音,更是精工嚴整,觀音悠然自若坐在金剛寶石座上,座後幾株紫竹,身邊彩雲環繞、綠水蕩漾,遠方天際一輪明月高照,隔水岸邊,玄奘取經圖是經變,特別是水月觀音變的組成部分。畫師們在創作時把奘夜過玉門關,偷渡葫蘆河,往西去印度取經的歷史事實與想像的神靈世界結合起來,形成了瓜州西夏壁畫觀音變獨具的特色。
東千佛洞壁畫藝術,完全是中國自創的變文與變相結合的產物,無論內容還是風格,均以第2窟為代表,一窟之內多種風格並存,涅槃變中悼念釋迦的八部聖眾、七大弟子和各國王子,形象真實,線描挺勁,神采飛揚。密宗曼荼羅中舞姿勁健的金剛,藏風頗濃,特別是手攀樹枝、身姿嫵媚、服飾特殊的觀音像,印度影響很濃,為東千佛洞所獨有。東千佛洞和榆林窟、莫高窟一樣,可以看到十一世紀以後,通過西藏進行的中印佛教文化的交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