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研究生院

東北大學研究生院

東北大學研究生院()是國務院批准首批33所試辦研究生院之一,東大的研究生教育始於1952年,至今已有五十年的歷史。隨著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學校的研究生教育在規模、層次、招生、師資隊伍和學科建設等方面有了較大的發展。

基本信息

成立背景

東北大學創辦於1923年4月。坐落在中國東北的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瀋陽。 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管經法相結合的多科性教育部直屬的重點大學。1996年進入國家首批重點建設的“211工程”;2001年進入“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

辦學條件

東北大學的研究生教育始於1952年,至今已有六十年的歷史。1986年4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是首批33所試辦研究生院大學之一。隨著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學校的研究生教育在規模、層次、招生、師資隊伍和學科建設等方面有了較大的發展。

東北大學北門 東北大學北門

學校從1986年起,經國家授權進行單獨考試,招收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同年學校成為全國首批試行在職學位進修的院校之一。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學校開始實施博士導師自選審定工作。目前學校還在工程、工商管理及公共事業管理三方面開展專業學位授予工作。已成為我國全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造就高層次、高素質專門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

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始終把培養質量放在頭等重要地位。不斷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嘗試。近年來,我院研究生的管理和教育已逐步走上信息化、規範化、國際化,已先後同美國、英國、日本、瑞典、義大利、韓國等國家大學及研究機構建立學術交流和合作培養關係。通過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來校講學、任教和科研合作,不斷探索研究生培養新途徑、新方法,積極挖掘社會教育資源,並致力於健全和完善的人才培養、開發、選拔和激勵機制,努力營造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

東大校園 東大校園

立足現在,面向未來,抓住機遇,辦出特色。東北大學研究生院將在積極回響國家教育創新、科教興國的號召的基礎上,為建成“在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中起引領作用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奮鬥。

學科建設

東北大學南門 東北大學南門

截止2016年5月,東北大學設有研究生院、秦皇島分校、文法學院、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理學院、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冶金學院、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軟體學院、中荷生物醫學與信息工程學院、國防教育學院、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江河建築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部以及繼續教育學院。共設有66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15個;有189個學科有權招收和培養碩士研究生(另設10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08個學科有權招收和培養博士研究生;有17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共涵蓋16個二級學科。

學校學科結構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在支持現有強勢學科追求和創造卓越的同時,大力發展新興學科以及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打造新的優勢學科集群,形成了面向基礎產業的特色優勢學科(冶金、材料、機械、礦業等)、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優勢學科(自動化、計算機、生物醫學工程)和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科技哲學、管理、行政學等)協調發展的格局。

師資力量

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截止2016年5月,在2655名教師中,共有教授528人。其中,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外籍院士2人,國家“千人計畫”入選者11人,青年千人計畫5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畫”入選者5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講座教授2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3人,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獲得者1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0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3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博士生導師459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445人,碩士研究生7073人,普通本科生29248人。所培養的26萬校友以踏實肯乾,勇於創新得到了社會廣泛認可。

中國科學院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工程院是我國工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主要任務是對國家重要工程科學技術問題開展戰略性研究,提供決策諮詢,致力於促進我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院士是學術界給予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 東北大學兩院院士: 聞邦椿、張嗣瀛、陸鍾武、柴天佑、王國棟,特聘院士:左鐵鏞、殷瑞鈺、殷國茂、李正邦等。

科研實力

學校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研究、培養模式探索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十二五”以來,東北大學共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項,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0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課程15門,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18種。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5篇。學生獲得創新創業競賽國際大獎305項、國家級獎勵1306項、優秀創新創業項目1535項,專利近300項,共有29家學生創業企業落地。學生生源質量、畢業生就業率及就業質量保持較高水平。

截止2016年5月,學校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科研方向,鼓勵自由探索,推動協同創新,基礎研究水平穩步提高,技術創新的競爭力不斷增強。“十二五”以來,學校承擔各類科技項目5126項,獲各類科技獎勵230項,其中國家級獎勵14項,省部級一等獎44項;獲得國家專利1050項,其中發明專利814項;被三大檢索收錄的論文共14644篇。主(承)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75次,其中國際會議43次。學校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3個。設有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 2個,遼寧省協同創新中心3個。

特聘教授

“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由教育部與香港李嘉誠基金會於1998年共同籌資、合作設立的跨世紀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畫。這項計畫主要立足國內,通過實施高校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崗位制度和“長江學者成就獎”,吸引國內外中青年界精英投身高校重點學科建設,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術帶頭人,以迅速提高我國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能力和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東北大學“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張化光、劉曉平、吳立新、唐加福、張義民、唐立新、馮夏庭、劉炯天、王義、王宏、劉繼印、蘇春翌、余艾冰、唐春安、孫靜。

科技產值

東大校徽校訓 東大校徽校訓

東北大學充分利用科技、人才優勢,以孵化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服務社會的堅實支撐點,探索出了一條產學研相結合,創辦高新技術產業的有效途徑。東北大學科學園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大學科技園,2000年,東北大學科學園成為國家首批15家大學科學園試點建設單位之一。

學校在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形成了獨特的比較優勢,探索出了一條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實現了學科、人才、科研、產業良性互動發展。2014年,學校高新技術產業銷售收入120億元,科技產業綜合指標名列全國高校第三位。學校堅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領域,新建雲計算科技園、新材料產業園、健康產業園,推進雲計算和大數據產業快速發展,推動遼瀋地區裝備製造業創新升級,為東北大學服務國民經濟建設和東北老工業基地二次振興奠定了新的重要基礎。

合作交流

學校面向世界,開放辦學,先後與34個國家和地區的198所大學、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每年聘請300多位海外知名專家來校講學或合作科研;派出教職工出國(境)開展學術交流近700人次;派出500多名各層次學生赴海外高校交流學習。2015年有來自78個國家和地區的各類留學生1233人在校學習。
面向未來,東北大學將抓住機遇,辦出特色,為建成“在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中起引領作用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奮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