杧果核

杧果核

杧果核,為漆樹科植物杧果的果核,乾燥的果核,呈腎形或卵圓形,壓扁,長約6~10厘米,寬3~5厘米,外面淡黃色或土黃色,纖維性,粗糙堅硬。治疝氣,食滯。

基本信息

杧果核

正文

杧果核
(《嶺南採藥錄》)

來源

為漆樹科植物杧果的果核,植物形態詳"杧果"條。

採集

食用杧果後,收集果核,曬乾。

藥材

乾燥的果核,呈腎形或卵圓形,壓扁,長約6~10厘米,寬3~5厘米,外面淡黃色或土黃色,纖維性,粗糙堅硬。擊碎後,內果皮纖維狀,內表面平滑,淡黃色,木質化。種皮紙質,類白色,子葉2片,肥厚,暗棕色。氣微,味微澀。以潔淨、乾燥、核仁肉厚者為佳。
產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分

果仁含脂肪5.2%,其中飽和甘油酯占14%、甘油一油酸酯24%、甘油二油酸酯61%、甘油三不飽和酸酯1%弱;其脂肪酸組成是:硬脂酸34%、油酸50%,以及棕櫚酸、花生酸和少量肉豆蔻酸。尚含谷甾醇和多量澱粉。種子含氫氰酸。

性味

酸澀,平。
①《南寧市藥物志》:"酸,平,無毒。"
②《廣西中藥志》:"味酸澀,性平。"
③《廣東中藥》Ⅱ:"苦,平。"

功用主治

治疝氣,食滯。
①《嶺南採藥錄》:"能消食滯。"
②《南寧市藥物志》:"治疝痛。"
③《中國藥植圖鑑》:"內果皮粉末作驅蟲藥。"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3個;或研末。

選方

①治疝氣及小兒食滯:杧果核、龍眼核、柚子核、桃核、黃皮核。煎湯服。(《廣西中藥志》)
②治食滯咳嗽:杧果核、布渣葉。同煎服。(《廣東中藥》)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