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連義

杜連義

杜連義:北京作家。資深編輯、學者。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歷任北京多家國立報社、出版社主編、編審。至今已發表各類作品百萬字。代表作:長篇小說《崑崙瑤池》、詩集《瀟灑的西部》、學術專著《青海地質礦產志》、《踏遍崑崙》等。

杜連義:北京作家。資深編輯、學者。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歷任北京多家國立報社、出版社主編、編審。至今已發表各類作品百萬字。代表作:長篇小說《崑崙瑤池》、詩集《瀟灑的西部》、學術專著《青海地質礦產志》、《踏遍崑崙》、《杜連義西部報告文學選集》等。漢族。祖籍北京。大學本科學歷。曾用筆名李子(為紀念母親李姓)。1947年2月15日生於舊中國之北平市。父:杜永泰。母:李桂貞。1968年,中國文革開始,正要報考當時喜愛的大學物理系、剛剛高三畢業的北京學生杜連義,被成為“老三屆”知青“支援邊疆”青海。杜連義曾任一線地質隊員在青藏高原的高山大川間住帳篷實地勘測。身在基層,但始終堅持讀書、創作、投稿,開始陸續在京滬報刊發表作品。沉悶年代中,杜連義以長詩《廬山頌》名噪一時。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報》杜連義與常江二人聯合發表了長詩《廬山頌》,該詩以其鮮明犀利的政治抒情風格和在當時沉悶氣氛下的藝術創新苗頭,產生了重大影響,先後被各地書刊選載、討論,並被許多省市選入中學和大學語文課本中。文革結束國家恢復高考後,從邊疆山溝考入內地大學深造。畢業回分後,長期擔任西寧《青海地質報》記者、副主編,該時期,以發表學術作品為主,如《新中國建立前青海鹽業簡況》、《黃金盆地柴達木》、《踏遍崑崙》等;同時,文學創作再度活躍,在《光明日報》、《青海湖》、《青海日報》、《瀚海潮》等刊物發表諸多作品,常用體裁有:報告文學、人物傳記、詩歌、散文、通訊等,如《王立道-從歷史中走出的作家》、《無字的豐碑》、《柴達木抒懷》、《在崎嶇的山路上》、《征服唐古拉》、《巴顏喀拉之子》、《在察爾汗鹽湖上》、《春華秋實》、《雪夜娘娘山》、《色彩與形體構成的家庭-記邱瑞敏吳慧明夫婦》、《筆底風煙五十年-記著名編輯學者范泉》等,杜連義成為早期青海文學圈中堅力量之一。歷任青海省文聯委員、中國地質作協理事。其作品多次被青海省人民廣播電台錄製成廣播劇巡迴播出。因來自生活體驗,其作品反響熱烈。兩次獲省級獎。代表作如《黃河之子》、《水晶石》等。前者獲青海省委、省文聯“慶祝建國40周年文藝創作優秀作品獎”,後者獲“青海省廣播協會獎”。其報告文學作品《鹽湖,兩代人的微笑》獲“青海省作協佳作獎”,《征服唐古拉》獲青海日報、青海省作協等四家單位聯頒的“優秀作品獎”。作者九十年代初返回北京後,先在一家部級文學期刊工作,發表大量人物傳記類作品,如《史金波-殷殷西夏故國情》、《張炯-啼血<通史>集華章》、《文樂然-肥沃的荒原》、《盆地-未塑的雕像》、《擊水中流》、《強枝須先固本》、《傳統習俗文化不可小覷》、《憶母親》、《綠色的記憶》、《濕地保護亟須關注》、《小沙棘成就“大系統”的啟示》、《石獅也該吼一聲》、《酒文化之異化及批判》、《開展大學文化研究正逢其時》、《為困難群體利益鼓與呼》、《天生麗質與“刀”生麗質》、《改革:發展文化產業的惟一出路》、《程桂蘭-從太湖美景中走出來》、《藝術改革道路上的探索》等,同期,其西部創作選集《瀟灑的西部》獲中國作協首屆寶石文學獎(2000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2010年,杜連義長篇小說《崑崙瑤池》被“新浪讀書”頻道獨家連載。2012年其復旦大學同窗師友合集《緣分·真情·足印——謹以此書紀念我們從復旦大學畢業三十六年》在香港出版。2015年,杜連義的長篇小說《崑崙瑤池》(《OntheroadofhearttotheKunlunMountains》)被納入中國新聞出版總署"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畫"CBIPROJECT(ChinaBookInternational)正式出版(2015年巴黎友豐出版社出版。ISBN國際標準書號:978-2-84279-702-7)。另,杜連義主編出版有《青海地質礦產志》、《踏遍崑崙》、《杜連義西部報告文學選集》等大型學術專著。填補中國西部研究之空白。

杜連義著作杜連義著作杜連義著作杜連義著作杜連義著作杜連義著作杜連義著作杜連義著作
杜連義專著杜連義專著
杜連義專著杜連義專著
杜連義專著杜連義專著
杜連義專著杜連義專著杜連義著作杜連義著作
杜連義著作杜連義著作

成名開始

1972《廬山頌》:沉悶時代的文化事件。名噪一時。

----------------------------------------------------------------------------------

高壓沉悶、時代裹脅、青澀作品、小露鋒芒。(1972上海)《廬山頌》杜連義常江聯合發表。王立道:“理解作品不能脫離時代,那個眾所周知的時代……不管多大的人物,誰也未能脫離那個時代。今天看來過時的,當時也曾是革新的。”《廬山頌》寫作背景:1968年文革開始,剛剛高三畢業、正要報考當時喜愛的大學物理系的北京學生杜連義,被成為“老三屆”知青"支邊"青海。杜連義曾任一線地質隊員,在青藏高原的雪山草原上實地勘測。身在基層,卻始終堅持讀書、創作、投稿,開始陸續在京滬報刊發表作品。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報》杜連義與常江二人聯合發表了長詩《廬山頌》,名噪一時,該詩以其鮮明犀利的政治抒情風格、和在當時沉悶氣氛下的藝術創新苗頭,產生重大影響,先後被各地書刊選載討論,並被許多省市選入中學和大學語文課本。

----------------------------------------------------------------------------------

當時,全國刊登討論過《廬山頌》的中學和大學語文課本,部分可查,參考書目:
甘肅師範大學中文系《文章選讀》甘肅師大中文系文選教研組編輯:甘肅師範大學,1976.
山西師範學院中文系《寫作基礎知識下》山西師院中文系寫作教研組,1973.第258頁廬山頌.
青年師範學院中文系《現代文選下》中文系選編.1976.第81頁《時代的號角——讀《廬山頌》有感》
開封師範學院中文系《當代詩歌小說選》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組資料室編,1973.第13頁廬山頌
牡丹江師範學院中文系《文章選讀》牡丹江師範學院中文系文選教研組編.1974.第227頁廬山頌
黑龍江省函授廣播學院.《寫作範文選》.1975.04.第81頁.附:《時代的號角——讀《廬山頌》有感》
江蘇淮安暑期中學教師備課組編《中學生課外閱讀文選》1972.第211頁《時代的號角讀《廬山頌》有感》
內蒙古日報社編《邏輯、語法、修辭漫談》供通訊員學習參考.第126頁四十二從《廬山頌》的開頭談比擬
西藏日報編輯部《邏輯語法修辭漫談》【中圖分類號】H14.第122頁四十二.從《廬山頌》的開頭談比擬
上海人民出版社閱讀與寫作編寫組編.《閱讀與寫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第44頁八、廬山頌
江西省教材編寫組編《江西省中學試用課本.語文第8冊教參》江西人民出版社.1972.第26頁六廬山頌
上海教育出版社編寫組編《邏輯語法修辭漫談》1978.第148頁四十四、從《廬山頌》的開頭談比擬
杜連義專著杜連義專著

大型代表作

長篇小說《崑崙瑤池》、詩集《瀟灑的西部》,學術專著《青海地質礦產志》、《踏遍崑崙》等。


杜連義著.《程桂蘭-從太湖美景中走出來》:刊名:《中華英才》,1998期號:第6期.
杜連義.《藝術改革道路上的探索》:刊載:《中國改革報》社會版P10,2004.07.27.
《只為聯花吐幽香——訪中國楹聯學會名譽會長成其昌》作者:常江.中國作家網-中國作家協會官方網站.2015年5月16日[引用日期2015-05-16].http://www.chinawriter.com.cn/yc/2014/2014-06-16/111130.shtml
楊匡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100732).《悲歡交集的詩季》: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2001年第03期:提要:對中國當代文學史上1949-1976年時段的詩歌現象與問題作了整體性梳理和學理性讀解。指出海峽兩岸三地詩歌的異同互補構成了“大中國詩歌”的當代格局,對“頌歌”“政治抒情詩”“台灣現代派”等概念做了具體辨析,提出在重估詩歌史時應防止道德懷舊與歷史虛無兩種傾向。關鍵字:重讀當代詩;頌歌與悲情;一體多元。p.6.
復旦大學教授於成鯤、陸士清等、及復旦中文系76屆學友合著.散文集《緣分·真情·足印——謹以此書紀念我們從復旦大學畢業三十六年》.HONGKONG:香港國際文化機構出版社,2012年12月: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988-15709-4-9,港幣100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