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橋廟會

杜橋廟會

杜橋當地因寺廟眾多而產生的眾多廟會,其中大汾和杜橋東嶽廟會規模最大,且影響深遠。杜橋廟會民俗文化是椒北傳統文化的體現。

杜橋廟會杜橋廟會
臨海杜橋鎮內,廟院眾多,有始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的大汾東嶽廟、清道光年間的塗下橋東嶽廟和清道光二十四年(1884)的穿山獨堂的善慶堂。由廟宇產生的廟會而因此多不勝數。每年正月初二的東嶽廟會、初八的西嶽廟會、十四夜的財神廟會,都是當地百姓以隆重儀式舉行的巡神活動。

東嶽廟會興於何時,大汾老百姓也說不清楚,他們只知道是從老輩子那裡傳下的規矩,每逢正月初二,傳統的老廟會就拉開了序幕。廟會活動豐富多彩,熱鬧非常,人群摩肩接踵,似水如潮。

廟會最早是一種祭祀的活動載體,是人們敬祀神靈、交流感情和貿易往來的綜合性社會活動。廟會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匯集和傳播方向,它既是一個地區的經濟形態的集中表現,又是展示民間文化的一種形式。各種文化現象藉助於廟會這個特殊“場會”而向四周輻射,起到民俗文化的傳播作用。

廟會概述

杜橋廟會杜橋廟會
杜橋城鄉廟會中,數大汾和杜橋東嶽廟會規模最大、影響深遠。正月初二,杜橋廟會民間又稱“迎老爺”。是日,善男信女從四面八方早早趕來,聚集在東嶽廟內,燒香祈禱,以求富足、安樂的年景。八點鐘光景,人們先將武元帥紅面單伍候王、白而大明尊王及黑面東嶽長生天齊大帝(東嶽大帝),從主龕龍位上扶坐在八仙桌上,整裝待發。片刻,鞭炮齊鳴,鑼鼓喧天,迎神出巡開始。大銅鑼、大纛旗引路開道,“肅靜”、“迴避”頭牌和兩盞大紅蹬地蟠龍燈籠列後,刀、槍、劍、戟等十八般兵器全副鸞駕分列兩旁,古器、令箭令旗鼓樂隊花鼓隊緊跟隊伍,最後上百名香客和重犯們手持長柱香虔誠地尾隨著老爺巡行。

首先出宮的提二尊元帥爺,紅面單伍候王和白面大明尊王,其後是黑面東嶽長生天齊大帝。老爺均坐在四人抬的龍轎上,每尊老爺前撐華蓋傘,後頂掌扇護巡,前呼後擁,浩浩蕩蕩地巡遊在城鄉間。

為迎接老爺巡遊過境,兩邊民眾在早已擺設好的香案桌上,燃香點燭,擺放淨茶和茶穀米碟恭候。待老爺來臨時,鳴鞭炮,男女老少齊朝拜,祈求保佑,風調雨順,康泰平安。

廟會期間,夾在巡神隊伍中的唱蓮花、打花鼓、舞腰鼓、扭秧歌等民間文藝活動,豐富多彩,喜間樂見,或沿途載歌載舞,或停留在街巷和鄉間村落精彩表演。廟會期間,商品特別豐富,小商小販們在兩旁擺設滿小攤點:香火鞭炮、小百貨、糕點、水果、洋糕、糖蔗,應有盡有,琳琅滿目。每個東嶽廟舉行一次廟會,參與迎老爺拈香朝拜的香客、觀看文藝表演及購物的顧客、遊客,都有上萬人次,廟會成了百藝匯集和商貿雲集之所。

廟會意義

廟會的敬祀神佛,雖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人們的感情交流是以道德倫理的穩定機制為基礎而進行的。揚善懲惡,傳統的社會規範,在廟會上起到了鼓勵社會樹立新風尚的重要作用。另外,廟會的文化娛樂性特徵體現在通過娛神達到娛人一系列的文藝活動。廟會上一系民間文藝商品交易活動,正是春節期間老百姓物質和文化娛樂活動之一,使人們的心理得到有益的調整,形成輕鬆和愉快的心境。

杜橋廟會民俗文化是椒北傳統文化的淵源和基礎,其充滿椒北泥土芳香的民俗文化現象,不僅可以從思想上認識它的文化內涵,而且可以從中感受到勞動民眾的崇高智慧和卓越的藝術才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