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智

李高智

李高智,俗名李忠海,生於1914年,遼寧省丹東市人,祖籍山東,父祖輩因災逃荒到東北。少年家貧,1935年畢業於丹東林科國中,1939年畢業於丹東省立鳳城師範學校。1947年拜瀋陽太清宮孫崇禮道長為師傅,作俗家弟子。1964年,任遼寧省道教協會常務理事。1979年11月,他回到瀋陽太清官,接收已經殘破不堪的殿堂,擔負起修復的重任。在1992年3月中國道協第五次代表會議上當選為常務理事。1994年去世。

基本信息

生平貢獻

李高智,俗名李忠海,遼寧省丹東市人,生於公元1914年。祖籍山東,父祖輩因災逃荒到東北。家境貧窮,少年時曾乞討謀生,也曾給財主家放豬。1935年畢業於丹東林科國中,1939年畢業於丹東省立鳳城師範學校。1947年拜瀋陽太清宮孫崇禮道長為師傅,作俗家弟子。

在朝陽觀中,李高智種地打柴,自食其力,他本是從事十多年教育事業的老師,初頗不會耕作砍伐等勞作;但他不畏艱苦勞累,虛心向老道長學習,而且安之若素。大約一年半後,其師見其出家意志堅定,學道有毅力,便於1952年12月26日領他到瀋陽太清官掛衲。因他文化水平較高,且有師傅孫祟禮傳授道要,故而道學進益較快,為太清宮中之佼佼者。越年,便被道眾推選為太清官知客執事。1958年,“大躍進”之風興起,城鄉實行“人民公社”化,宗教界亦開始改變宮觀經濟管理體制,提出了“勞動自養,自食其力”的口號,意即拋棄以宗教收人為生,而改以勞動生產謀生。李高智便與當時在太清宮常住的許信友道長共謀道教界生活之路。他倆組織瀋陽市36位能勞作的道士,辦起了“道教化工廠”。1962年瀋陽市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所辦企業合併,創辦了“興無塑膠製品廠”,李高智任副廠長,領導生產,幹了6年。1964年,遼寧省道教協會開展教務工作,調回李高智任住會常務理事。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遼寧道協被迫停止工作,太清宮道眾被遣散,李高智進入瀋陽市紅旗汽車靠墊廠當工人。在道教受衝擊的壓力下,即使身在工廠,他也依然堅持信仰,嚴守全真規戒,修煉不輟。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撥亂反正,重新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遼寧省道協得以恢復工作。李道長離開工廠又回到遼寧道協恢復教務活動。1979年11月,他回到瀋陽太清官,接收已經殘破不堪的殿堂,擔負起修復的重任。1980年,人民政府撥款資助修繕太清官古建築。李高智道長見黨和政府這樣關壞道教界,深受感動,他覺得道教界人士更應該用實際行動愛國愛教,在1982年,他將政府落實政策時補發給他的近五千元人民幣全部捐獻給太清官修繕殿堂。經過他在太清宮的8年艱苦經營,殿堂全部維修一新,金碧輝煌,十分壯觀,又恢復了太清宮莊嚴之原貌。這與李高智道長的辛勞是密不可分的。

德高望重

太清宮 太清宮

太清宮常住道士近50位,大家都深受李道長的薰陶,愛國守法,安定地在廟中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李道長在道教界德高望眾,是公認的高道之一,曾任遼寧省道教協會副會長、瀋陽市道協副會長、瀋陽市道教事務管理委員會主任、太清宮監院、中國道教協會理事。

李高智道長年已77年,長身卓立,鬚髮如銀,由於他恆練道家動靜功法,故猶紅光滿面,精神矍爽。一生無任何嗜好,但喜讀道書,閒遐之時,均手不釋卷,一派文靜儒雅的書生氣質。他為人嚴肅,毫絲不苟,持戒精嚴,從不逾矩。1989年北京白雲觀舉辦已中斷60年的傳戒盛典,恭請李高智道長到北京,擔任玄都律壇八大師中的糾儀大師。不負眾望,他如法如儀的完成了使命,給戒弟子印象中留下了崇高的風範.在1992年3月中國道協第五次代表會議上當選為常務理事。

積勞成疾

太清宮 太清宮

李高智大師生活清儉,克己奉公,慈心於物,禮儀於人。他廟務繁雜,會議、社交廣泛,他每次外出開會或辦理廟內事務,只要是在本市內,就自己騎腳踏車或坐公共汽車,不講排場,從不要公家出車,不打計程車。他先人後己,與物無私。就是自己的錢財也不錯花一分,積聚一起獻於太清宮。 1993 年5 月,李高智大師自掏腰包,泰然出資7900元,為太清宮鑄制銅版《道德經》一部,懸掛於太清宮門洞兩側。為振興太清從林、宏揚道教、警世勸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李高智大師他一心為廟,老驥伏櫪,兩袖清風,慈心教誨眾道徒:愛廟如家,信崇道教,宏揚教法。自從落實了宗教政策以後,就積極的為修建太清宮而奔忙,四處上訪各有關部門,收回被占用的殿堂,籌備修宮建材。一身數役,歷盡艱辛,不圖虛名,腳踏實地,直到修復落成。

他在修建完太清宮後,接著就是力爭收回坤道院,預建東北坤道叢林。他終因積勞成疾,於1994年3月住進了醫院,在醫院期間,還念念不忘坤道院落實一事,在病床上多次給市府領導寫信,直到臨終彌留之際,還提坤道院一事。市府領導深受感動,結合實際情況,當面批示落實坤道院,他才瞑目而去。

李高智收徒

太清宮 太清宮

1979年9月恢復了“遼寧省道教協會”,李高智名正言順地回到了“太清宮”,居住在東則“省心堂”二樓。“太清宮”位於瀋陽古城的西北角樓處,李高智復出後,著手恢復“太清宮”的建設。政通人和,百廢待興。人傑地靈,成效卓著,不久一切完整如初。李高智第三次對肖柯提及正式拜師之事,並言稱:“我四十多年沒正式收過一個徒弟,希望寄託於你。”肖柯當時不解地問:“師傅,滿院子的人您就沒相中一個來作為您的繼承人嗎?”李高智默不作聲,用手指了指院裡的人群,似乎讓肖柯自己去體會答案。當時的“太清宮”在院角對外開設了平價糧店,由於糧食定量供給的政策還沒放開,一般人家都需要額外補充糧食。加上買賣公平合理,生意自然十分興隆。因此,廟富僧就多,前來掛單的道友自然很多。按照祖師遺訓,凡來觀內掛單者,憑自覺自己決定在此停留的時間長短。這樣一來,“太清宮”院內的道友和香客人等眾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前來臨時掛單的道友。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李高智時常流露出對後繼的擔憂。最後,在李高智居住的二樓室內東側設立香案壇場,舉行了正式拜師儀式。從此,肖柯夜嗣罡便成為了“太清宮”方丈李高智道長的親傳入室第一位大弟子,至少在當時情況確實如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