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鑒真跡

原文

李邕像

蕭誠自矜札翰,李邕恆自言別書,二人俱在南中,蕭有所書,將謂稱意,以呈邕,邕輒不許。蕭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數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見者皆以為數百年書也。蕭詣邕云:“有右軍真跡,寶之已久,欲呈大匠。”李欣然願見。蕭故遲四旬日,未肯出也。後因論及,李故請見,曰:”許而不去,得非誑乎”蕭於是令家童歸見取,不得,驚曰:”前某客來見之,當被竊去。”李誠以為信矣。蕭良久曰:”吾置在某處,遂忘之。”遽令走出。既至,李尋繹久,不疑其詐,雲是真物,平生未見。在坐者鹹以為然。數日,蕭默候邕賓客雲集,因謂李曰:”公常不許誠書,昨所呈數紙,幼時書,何故呼為真跡鑒將何在 “邕愕然曰:”試更取之。”及見,略開視,置床上,曰:”子細看之,亦未能好。”(選自《封氏聞見記》)

譯文

蕭誠十分擅長書法,李邕也自己寫東西說自己擅長鑑別書法。兩個人都住在南中。蕭誠寫了副字認為不錯,就拿給李邕看,李邕覺得一般,蕭誠對李邕挑剔自己的做法很不滿,就造了幾張假的古字畫,天天把玩,把字畫弄得很舊,看見的都說這是數百年前的字畫,蕭誠對李邕說:“我有王羲之的真跡,珍藏了很久,現在想拿給你看看。”李邕很希望看看,蕭誠故意拖延數天,不肯拿出來。後來兩人談及此事,李邕執意要求看看,說:“你答應了卻不讓我看,不是在騙我嗎?”蕭誠於是讓家僕回去取來,家僕沒拿到,驚呼:“前幾天有客人來,見過,估計被他偷了。”李邕信以為真,蕭誠過了很久說:“我放在某個地方,後來忘了。”就讓李邕跟著去取,到了地方後,李邕觀摩了很久,沒懷疑是假貨,說:“這樣的真跡我這輩子都沒見過。”在座的都認為這就是真跡。又過了幾天,等到李邕的客人們都聚會,於是蕭誠對李邕說:“你從來都看不起我的書法,前幾天給你看了幾張我小時候寫的字,你怎么就認為它是王羲之的真跡,你是怎么看的?”李邕大驚說:“你再拿來我看看?”看到後,稍微瞟了幾下,扔在桌子上說:“現在仔細看看,還是不怎么樣。”

重點字詞

自矜札翰:矜,自尊、自大、自誇

札翰:札,指寫字的木簡;翰,①指羽毛;②借指毛筆、文字、書信等,兩個字合在一起在此指書法。

邕輒不許:同意,贊同

蕭疾其掩已:遮羞、遮蔽

蕭詣邕云:到,舊時特指到尊長那裡去

試更取之:(gèng)再

略開視:大致、簡單、不詳細

詞類活用

令其故暗:形作動,變舊,變暗

寶之已久:意動,把……當作寶貝

蕭默候邕賓客雲集:名作動,向雲一樣

蕭疾其掩已:通假字,通嫉

在坐者鹹以為然:通假字,通座

子細看之:通假字,通“仔”

句式

A、省略句:以(之)呈邕

後因論及(之)

遽令(之)走出

置(之於)床上

B、倒裝句:遂假作古帖數幅:定語後置 數幅古帖

蕭於是令家童歸見取:賓語後置 取見(見,相當於代詞,代畫)

C、固定句式:得非誑乎 得非……乎:難道……嗎

李邕簡介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唐代書法家。字泰和,廣陵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其父李善,為《文選》(梁蕭統編選)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後召為左拾遺,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海”。七十時,為宰相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殺。他工文,尤長碑頌。善行書,變王羲之法,筆法一新;並繼李世民《晉祠銘》後以行書書寫碑文,名重一時。其書風豪挺,結體茂密,筆畫雄勁。傳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記》、《麓山寺碑》、《法華寺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雲麾將軍李秀碑》等。唐竇蒙在《述書賦注》中說:時議云:“論詩則曰王維、崔顥;論筆則王縉、李邕;祖詠、張說不得預焉。”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其為文,長於碑頌,多自書。唐人說李邕前後撰碑八百首。杜甫詩曰:“乾謁滿其門,碑版照四裔豐屋珊瑚鉤,麒麟織成罽。紫騮隨劍幾,義取無虛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