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虛已

李虛已,字公受,原籍光州。他先輩五世祖隨從王潮入閩,家住建州。

李虛已少年時,曾跟隨父親李寅在廬山讀書進修,宋太平興國八年(983)中進士,任沈邱尉。淳化年間(990~994)任遂州知府,至道二年(996)調任尚書屯田員外郎,之後續任龍圖閣待制、御史中丞、尚書工部侍郎等職。

宋太宗勵精圖治,曾下手書,命使臣遍查各州,根據“公勤潔已、奉法除奸、惠民臨民”的標準,考核官吏政績,選擇優秀官吏,一經選中者,每月發給獎金。曾被選中的7人中,李虛已名列第一。當時他祖母已年過80歲,聽說他孫子被選為政績顯著的好官,非常高興。李虛已就此獻詩,陳述他父子蒙受皇上恩遇及祖母以叨恩為榮的情意。太宗深為讚賞,賜他五品官服,並賞錢50萬給他祖母。隨後還封賞群臣母妻。虛已請求將封賞給他妻子的授給他祖母。太宗知虛已孝親,便連同他的妻子和祖母都給以封賞。

太宗派遣使臣巡察川陝等地的吏治情況,知虛已才德兼備,克盡職守,稱讚虛已“儒雅循謹”,特調為右諫議大夫。仁宗天聖元年(1023)調職池州,朝廷向州縣徵購綢絹,百姓反映又苛又煩,虛已便上書奏請免徵。之後死於南京。

虛已的弟弟虛舟任乾縣令,因獄卒殺人有失察覺被罷免,終以灑掃廬舍及先人冢墓為樂,人稱虛已一門孝友。

虛已喜歡詩詞,經常和他的女婿晏殊唱和,著有《雅正集》二十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