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鍾

1951年畢業於嶺南大學物理系,1954年中山大學研究生畢業。歷任中山大學副教授、教授、物理系主任、副校長,中國高能物理學會常務理事。從事基本粒子理論的研究。與人合用的經典規範場理論研究取得成果。撰有論文《非規範量子系統的誘導規範場》等。2018年1月29日李華鍾教授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88歲。

中山大學物理系教授

個人簡介

華鍾,廣東梅州豐順縣人。1930年9月生,中山大學物理系教授,高等學術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1981年起任)。先後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中國物理學會廣東省分會理事長、中國高能物理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科協副主席。

研究成果

他是我國70年代規範場理論研究的學術帶頭人之一。其研究已涉及到規範場的整體拓撲性質,在當時具有國際領先地位。80年代中期,他進一步系統地研究和發展了誘導規範場的概念。對非平庸拓撲的非貝爾誘導規範場、誘導規範場與分數的(或特導)量子數的內在聯繫有獨創性的深入研究;提出和發展了非循環過程幾何位相概念;提出介子自旋共振的實驗檢驗方法;對幾何位相、量子體系的整體性及其在物理系統上各種現象中的表現,提出了普遍的、系統的、統一的理論闡述。其研究成果總體上達到國際同類研究的前沿水平,若干部分具有獨創性及國際領先。多次獲國家及省部級自然科學獎。培養博士6名。
第一屆“中山大學卓越服務獎”獲得者。

人物逝世

2018年1月29日,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學家,中山大學李華鍾教授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88歲。

江南大學教授

個人簡介

2002-2006年受日本學術振興會資助在日本三重大學進行論文博士研究。2002年至今為江南大學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1-2007.1擔任江南大學醫學院院長;2007.12至今擔任江南大學教務處處長、設備處處長。1995年起擔任江蘇省微生物學會理事,現任常務理事兼副理事長;2001年起擔任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

科研項目

長效重組人白蛋白-β-干擾素融合藥物的研究,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課題),2006AA02Z153;
長效融合重組藥物蛋白在畢赤酵母中表達策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白蛋白化白介素-2長效藥物的研究;
長效重組人白蛋白-白介素-11融合藥物的研究。

科研成果及獎勵

科研成果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03年);
教學成果獲江蘇省高等教育成果一等獎2項(2009年、1993年)、二等獎各1項(2005年);
編寫教材《微生物學》獲第三屆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1996年);
主編教材《微生物學》被評為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教材(2005年);
主講課程《微生物學》被評為江蘇省精品課程(2008年)。

研究領域

在工業微生物菌種選育與改良方面,參加了國家“七五”課題《大容積發酵罐凝聚性酵母的選育》,研究建立了優良啤酒釀造酵母選育技術,試製成功“啤酒酵母發酵性能試驗機(可自動控溫EBC發酵管)並提供給國內10餘個大中型啤酒企業,研究開發的“啤酒生產污染微生物的檢測技術”已在多家啤酒企業得到套用,完成了橫向合作課題“採油微生物篩選”和中日合作課題“氫氣產生細菌Clostridium paraputrificum 幾丁質分解酶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在微生物製藥方面,主要通過重組DNA技術,構建用於生物製藥的微生物菌種,完成的課題包括“ATP再生系統的構建及在谷胱甘肽生物合成中的套用(霍英東基金項目)”、“乳酸乳球菌中谷胱甘肽還原酶和谷胱甘肽氧化物酶的生理作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300009)”、“構建重組細菌生物合成左旋多巴(已經轉讓給企業)”、“TAFI抑制因子CPI的克隆與表達”。

文學成就

出版教材和專著3本,發表論文50餘篇。在科研方面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03年);在教學成果獲江蘇省高等教育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1993年、2005年)。

主要學術論著

1. 微生物學(第二版),科學出版社,北京,2009
2. 微生物遺傳育種學,化學工業出版社,北京,2009
3. 微生物學,科學出版社,北京,2004
4. 發酵過程最佳化原理與實踐,化學工業出版社,北京,2002
5. 微生物學(適合工業發酵專業),輕工業出版社,北京,1990
6. 人白介素-2/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在畢赤酵母中的表達,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8,39(1) :82-86
7. 海棲熱袍菌葡萄糖異構酶基因xylA的克隆、表達及酶學性質,微生物學通報,2008,35(10):1587-1592
8. Optimization of medium composit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alkaline β-mannanase by alkaliphilic Bacillus sp. N16-5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7.75(5):1015-22
9. 提高重組畢赤酵母表達hIFNβ-HSA的碳源控制策略,過程工程學報,2007,7(6):1181-1186
10. E. coli M15 (pQTPL)高效發酵生產酪氨酸酚裂解酶的控制策略。過程工程學報,2007,7(5):999-1003
11.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glycolytic flux in Torulopsis glabrata by inhibition of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FEMS Yeast Res 6. 2006. 1117–1129 ;
12. Different Binding Specificities of S-Layer Homology Modules from Clostridium thermocellum AncA, Slp1, and Slp2.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2006.70(7): 1636-1641
13. Identification of a Catalytic Residue of Clostridium paraputrificum 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 Nag3A by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2006. 70(5): 1127-1133
14. Biodegrad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by two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 with different uptake modes. J. Environ. Sci. Health (Part A), 2006, 41(4): 733-748
15. Manipulating the pyruvate dehydrogenase bypass of a multi-vitamin auxotrophic yeast Torulopsis glabrata enhanced pyruvate production. Lett. Appl. Microbiol. 2004, 39:199-206.
16. A New Type of β-N-Acetylglucosaminidase from Hydrogen-Producing Clostridium paraputrificum M-21,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2003, 96(3):268-274
17. A novel β-N-acetylglucosaminidase of Clostridium paraputrificum M-21 with high activity on chitobiose,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 2002, 60(4): 420-42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