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特

李肇特

李肇特,醫學教育家,組織胚胎學界的前輩,在開創我國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研究方面做出重要的貢獻,為中國各地的醫學院校以及綜合大學生物系培養了眾多的科研和教學人才。

基本信息

概述

李肇特,組織胚胎學家。四川巴縣人。1936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生物系。曾任北京大學醫學院講師。1949年獲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6年至1958年在蘇聯莫斯科醫學科學 進修組織化學。歷任北京醫學院副教授、教授、組織胚胎學教研室主任、主任兼中醫研究院經絡所教授,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解剖學會副理事長。九三學社社員。專長組織化學。對神經和內分泌腺在疾患自愈過程中的組織化學變化進行了研究。證明腎上腺素能神經纖維是體有與內臟相互聯繫的主要信息途徑。與馬文昭共同主編有《磷脂類對於組織的作用》。

簡歷

1936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生物系。曾任北京大學醫學院講師。1949年獲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6年至1958年在蘇聯莫斯科醫學科學進修組織化學。歷任北京醫學院副教授、教授、組織胚胎學教研室主任、主任兼中醫研究院經絡所教授,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解剖學會副理事長。九三學社社員。專長組織化學。對神經和內分泌腺在疾患自愈過程中的組織化學變化進行了研究。證明腎上腺素能神經纖維是體有與內臟相互聯繫的主要信息途徑。與馬文昭共同主編有《磷脂類對於組織的作用》。

重要成果

李肇特教授,1913年2月出生於呼和浩特。1936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生物系,獲理學士學位。1936~1939年6月在燕京大學生物系任助教,1939年為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科示教員,並在燕京大學研究生院作研究生,於1942年完成學術論文,1946 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42~1947年在北京醫學院解剖科任講師。1947~1949年在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研究院學習細胞學,並獲哲學博士學位。1949~1953年為北京大學醫學院解剖科副教授。1953年9月提升為教授,並出任北京醫學院組織胚胎學教研組副主任。1956~1958年以進修研究員的身份赴蘇聯莫斯科醫學科學院腦研究所進行考察研究生培養和參加神經組織化學研究工作。1972~1983年為北京醫學院組織胚胎教研室主任、教授。曾任中國解剖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第四屆、第五屆《解剖學報》主編、中國解剖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九三學社社員。

李教授自1936年至今的60年間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教學和科學研究事業上,治學嚴謹,兢兢業業,取得一些較重大成果,對我國的組織胚胎學科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1936年在燕京大學生物系時就進行了雨蛙與青蛙內分泌腺的發生與蛻變關係的研究。1939年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科由遺傳學家富頓教授指導下完成了單雜合體黑鼠胚胎時期黑色素髮生的碩士論文,並在荷蘭遺傳學報(Genetica)發表。1947年赴美國,在細胞學家考得瑞教授指導下研究了鼠肝細胞核心糖核酸與鈣的結合,並進行了早期蛙胚和線粒體的胺基酸的紙色層分析,在《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順利地通過了博士論文。1955年在蘇聯進修期間完成了“蛋白酶對各種脊柱動物脊髓神經元的作用”的研究工作,論文發表在蘇聯科學院學報上。1958年回國後著手創建組織化學實驗室。開展了骨折、燒傷的組織化學及骨折癒合過程的內分泌組織化學的研究。此外,還主辦了多期組織化學講習班,使組織化學研究方法在我國廣泛地套用起來。20世紀70年代,他創立了針刺麻醉原理形態學研究組,專門研究經絡實質,即體表與內臟相關的途徑,先後與其他同事一起建立了胃潰瘍、腹膜炎和心肌梗死三種實驗性模型。用動物實驗證實了體表與內臟相關的生理聯繫。隨後在胃潰瘍模型上用切除神經的方法,證明了腎上腺能神經纖維的存在是保證這種體表與內臟聯繫的主要物質基礎。首次用動物實驗證明了經絡的實質與植物神經系統有關。發表了“家兔實驗性疾患的耳廓電阻反應以及體表內臟聯繫途徑與交感神經的關係”等九篇文章。從神經-內分泌腺在內臟疾患自愈過程的組織化學及超微結構的變化,闡明了體內化學信息對內臟機能的調節作用,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推動了針刺麻醉原理的研究,獲科技大會一等獎。20世紀80年代初,李教授把原來的組織化學實驗室發展成神經-內分泌組織化學研究室,並擔任研究室主任。帶領全室同事共同研究“機體自然抗病機制”這個專題。腹腔神經節和心臟小強螢光細胞特性、心房肽、甲狀腺、腎上腺、胰島等多方面探討神經、體液在抗病過程中的拮抗與協調作用,取得了重要成果,陸續發表了學術論文70餘篇。

李肇特教授主編與參編的主要著作有:“組織學講義”(與馬文昭合編,北京醫學院印刷)、《組織胚胎學》(衛生部試用中級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組織胚胎學》(全國統編教材,王有琪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磷酯對細胞的作用》(與馬文昭合編,人民衛生出版社)。主譯:俄文版扎瓦爾金的《組織學》(人民衛生出版社)、主譯英文版的《細胞與細胞器》(科學出版社)。由他主編的醫學百科全書《組織學與胚胎學分冊》於1988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關於組織學與胚胎學的、具有權威意義的參考書。

任職

李肇特教授所擔任的重要職務和獲得的殊榮有:197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屆評議員;1977年衛生部學術委員會委員;1989年獲有特殊貢獻學者稱號;1990年獲北京醫科大學桃李獎。

組織化學

組織學與胚胎學是相互關聯的兩門學科,在我國,組織學與胚胎學是醫學教育的一門基礎課。組織學是研究人體微細結構及相關功能的科學,它是以顯微鏡觀察切片為基礎方法,故又稱顯微解剖學。李肇特教授對我國組織學的一大貢獻是他在20世紀50年代末率先套用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組織化學”技術。從細胞的發現和細胞學說的建立起始,組織學發展迄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英國人Hooke(1635~1703)用放大鏡觀察軟木塞薄片,首先描述細胞壁所組成的小室,稱之為“Cell”。後來義大利人、荷蘭人用較高倍數的放大鏡觀察脾、肺、腎的組織結構以及精子、紅細胞、肌細胞、神經細胞等。19世紀中期以後,隨著光學顯微鏡、切片技術及染色方法的不斷改進與充實,推進了組織學的繼續發展,使人類對生命現象的結構基礎的認識不斷加深。

研究

我國組織學教學與研究起始於20世紀之初,組織學是從人體解剖學分化出來的一門較年輕的學科。我國老一輩組織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院士)馬文昭教授(1886~1965)等在學科建立、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然而,由於受到條件的限制,直到50年代組織學的教學與科學研究仍停留在對細胞、組織與器官形態結構的觀察上。1958年李肇特教授從蘇聯訪問、考察回來,首先在北京醫學院組織胚胎教研室創建了“組織化學實驗室”,並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開辦了近百期的“組織化學”講習班,為全國各地培養了大批技術人才。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是通過化學或物理反應顯示組織切片或細胞內各種化學成分,進行定位、定量及其與功能相關的研究。如糖原、脂類、酶、核酸等與試劑發生化學、物理反應,形成有色終末產物,有的可在光鏡下觀察,有的可以在電鏡下觀察。這就大大地推動了組織學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做組織化學或細胞化學實驗需要大量的試劑,而20世紀50年代,我國遭到西方國家的封鎖,試劑奇缺,李教授就把留學時的津貼省下來,購買這些試劑帶回國內,這對當時開展科研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已是90歲高齡的李肇特教授仍願意主持“組織化學”課的開辦,並親自講授理論課,啟發、傳授做人之道、做學問的規則,激勵年輕的碩士生、博士生、教員要立志成才,報效祖國。

金鳳漢小體

李肇特 李肇特

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的友好鄰邦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這就是所謂“金鳳漢小體”的發現。“經絡”是祖國傳統醫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在治療各種常見病、慢性病及針刺麻醉等方面都起著關鍵的作用,但“經絡”的原理,它的結構基礎是什麼,一直是引起中外學者關注和探索的課題,而“金鳳漢小體”被說成是經絡的物質結構,這在當時是一個“天才、劃時代”的發現,鄰國的領導特邀中國科學家前往觀察。1963年我國派去了以衛生部部長為首的經絡考察團,李肇特教授就是其中主要的專家之一,考察中發現不少疑點。1964年在國內重複工作,經過大量的實驗研究、深入地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於當年4月徹底證明所謂“金鳳漢小體”不是什麼新發現,而是科學早已知曉的組織結構。這個結論的提出完全否定了“金鳳漢系統”是經絡的物質結構。這在當年是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和承擔巨大責任的,然而由於李肇特教授有堅實的專業基礎和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因此他所做出的結論受到我國政府領導的肯定和讚揚,也為鄰國科學家所認同,歷史也證明李教授是完全正確的。李肇特教授歷來對於科學研究中不實事求是、弄虛作假等不良作風非常反對、深惡痛絕。在嚴謹治學、求真務實、堅持真理、開拓進取方面,李肇特教授可稱得上是一位楷模。

桃李滿天下

李肇特 李肇特

李教授另一突出貢獻是為我國組織胚胎學專業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可謂“桃李滿天下”。這些人分布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山西、甘肅、四川、貴州、湖北、福建、內蒙及海外各地,都是業務骨幹,有些已是學術帶頭人。直到他82歲(1995)以前仍孜孜不倦地工作。每大都很早到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工作,指導研究生、審稿、著書。不管颳風下雨、寒暑假,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事業中來。這種勤奮工作的精神和嚴謹治學之道感染了周圍的中、青年人,都以李教授為榜樣,刻苦努力,積極上進。1984年他為我國組織胚胎學界培養出了第一個博士生,成績突出,受到同行們的一致讚揚。這位博士生的畢業論文“SIF細胞的細胞學特性”獲得1985年北京市科技進步獎。截至1995年李教授一共培養博士生7名、碩士生5名。李教授不僅在我國細胞學、組織胚胎學、解剖學界享有較高的威望,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聲譽。1974年他應邀去加拿大作了“家兔內臟疾患耳廓皮膚電阻的變化”報告。1977年他曾任國際解剖學會名詞委員會委員。1984年他又赴香港出席了第六屆亞澳地區神經外科年會,報告了“內臟疾患自愈過程中的內分泌調節”專題,受到了與會者的歡迎,為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做出了貢獻。在政治上,李肇特教授一貫追求真理,要求進步,熱愛祖國。早在20世紀30年代,李教授在讀中學時就閱讀進步書刊,積極進取,與同學們自發組織起來學習“自然辯證法”。在燕京大學時,他分發過黨的地下刊物“燕京報”。解放戰爭勝利的喜訊傳到美國,使李教授異常興奮,備受鼓舞,他克服重重困難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回到祖國,投身到新中國建設中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多年來,李教授積極參加各項政治運動。在運動中鍛鍊自己,提高覺悟,充分顯示了他熱愛祖國,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堅信社會主義制度,堅信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的國策,為人耿直、真誠,作風正派,積極獻身於科學事業的品格與精神風貌。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所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使李教授精神振奮,更激發了他乾工作的熱情。因年事已高,李教授主動提出不再擔任行政領導工作,但仍積極支持改革,熱情扶持、關心中青年科技人員的成長,關心和幫助教研室的工作,為教研室的長遠發展獻計獻策,仍在關心我國組織胚胎學科的發展。

主要論著

歷任《解剖學報》主編等。致力於組織化學,特別是神經內分泌對機體疾患自愈過程的調控作用的研究。主編有《磷脂對細胞的作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組織分冊》《組織胚胎學》《組織學》《醫學百科全書·組織學胚胎學分冊》等書,發表了大量的科學研究論文。

榮譽

北京解剖學會理事長、國際解剖學會組織學胚胎學名詞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員,衛生部科技委員會委員,組胚分會副主任委員和針灸分會委員。曾獲全國第一屆科技大會一等獎(1978,集體獎),1990年榮獲北京醫科大學“桃李獎”,1990年開始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待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