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孝

李知孝(公元1170年 - 公元1238年),字孝章,唐睿宗李旦之後,參知政事李光之孫。南宋大臣,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進士。初時擔任丞相府主管文字。

基本信息

李知孝(1170-1238),字孝章,宋上虞人,嘉定四年進士。參知政事李光之孫,李孟堅幼子。
《宋史》卷四二二*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寶慶元年八月,上疏:“士大夫汲汲好名,正救之力少而附和沽激之意多,扶持之意微而詆訾扇搖之意勝。既慮君上之或不能用,又恐朝廷之或不能容,姑為激怒之辭,退俟斥逐之命。始則慷慨而激烈,終則懇切而求去,將以樹奇節而求令名,此臣之所未解。”蓋陰詆真德秀等。又奏洪咨夔鐫三秩、放罷胡夢昱追毀、除名、勒停,羈管象州。知孝猶語魏了翁曰:“此所論咨夔等,乃府第付出全文。”其情狀變詐如此。
越月,復言:“近年以來,諸老凋零,後學晚出,不見前輩,不聞義理,不講綱常,識見卑陋,議論偏詖,更唱迭和,蠱惑人心,此風披扇,為害實深。乞下臣章,風厲內外,各務靖共,以杜亂萌。”拜右正言。又言:“德秀節改聖語,繆謄牒示,導信邪說,簧鼓同流,其或再有妄言,當追削流竄,以正典刑。”疏既上,遂鏤榜播告天下。又言:“趣召之人,率皆遲回,久而不至,以要君為高致,以共命為常流,可行而固不行,不疾而稱有疾,比比皆是,相扇成風,欲求難進易退之名,殊失尊君親上之義。願將趣召之人計其程途,限以時日,使之造朝;其有衰病者,早與改命。”時召傅伯成、楊簡、劉宰等皆不至,故知孝詆之。又奏張忠恕落職、鐫秩、罷郡。
知孝拜殿中侍御史,升侍御史。紹定元年,遷右司諫,進右諫議大夫。五年,遷工部尚書兼侍讀。越月,進兵部。明年,理宗親政,以寶謨閣直學士出知寧國,後省駁之,令提舉嵩山崇福宮。端平初,監察御史洪咨夔、權直舍人院吳泳交章論駁,鐫秩罷祠。泳復封駁,繼送婺州居住。殿中侍御史王遂且論之,再鐫秩,徙瑞州。
知孝起自名家,苟於仕進,領袖庶頑懷諼迷國,排斥諸賢殆盡。時乘小輿,謁醉從官之家,侵欲斂積,不知紀極。紹定末,猶自乞為中丞,世指知孝及梁成大、莫澤為三凶。卒以貶死,天下快之。
《續四庫全書*宋史新編》卷一百五十八*列傳一百 【明*柯維騏撰】
李知孝,字孝章,光之孫。嘉定四年進士。嘗為右丞相府主管文字,不以為恥。差充幹辦諸司審計司,拜監察御史。
寶慶元年上疏:“士大夫汲汲好名,正救之力少而附和沽激之意多,始則慷慨而激烈,終則懇切而求去。”蓋陰詆真德秀等。又奏洪咨夔鐫三秩、放罷,胡夢昱追毀、除名、勒停,羈管象州。
拜右正言。又言:“德秀節改聖語,繆謄牒示,導信邪說,簧鼓同流,其或再有妄言,當追削流竄,以正典刑。”疏既上,遂鏤榜播告天下。又言:“趣召之人,率皆遲回,久而不至,以要君為高致,以共命為常流。”時召傅伯成、楊簡、劉宰等皆不至,故知孝詆之。又奏張忠恕落職、鐫秩、罷郡。
累遷遷工部尚書兼侍讀,進兵部。理宗親政,以寶謨閣直學士出知寧國,後省駁之與祠。端平初,監察御史洪咨夔、權直舍人院吳泳交章論駁,鐫秩罷祠。泳復封駁,繼送婺州居住。殿中侍御史王遂且論之,再鐫秩,徙瑞州。知孝苟於仕進,侵欲斂積,不知紀極。世指知孝、梁成大、莫澤為三凶。卒以貶死,天下快之。
《山陰天樂李氏家乘》卷十*行傳*興宗公上虞派*第一至十六世
第十一世 孟堅公四子——知孝:字孝章,號南牕(chuang,同窗),又號約齋,行九十八。公以慶元二(1196)年入太學循理齋遷存心齋,嘉定四(1211)年以上捨生入廷對,登趙建大 榜進士,第授迪功郎盧州教授兼江淮置制司乾官,除江淮安撫使,遷知建寧府浦江縣,升真州通判,遷諸司審計院。寶慶元(1225)年除監察御史。三(1227)年升右諫議大夫,進封會稽郡開國男,升工部尚書轉兵部尚書兼侍讀。紹定六(1233)年加封開國伯兼寶謨閣學士。史彌遠卒,會有言者論黨彌遠,出知寧國府改提洞霄宮。端平元(1234)年降授朝散大夫,婺州居住;又降授朝散郎端州居住。嘉熙元(1237)年敘復原官,有旨許自便,鏇改婺州居住,未拜,是年薨於端州錦江館。生乾道六(1170)年庚寅閏五月二十一日,卒嘉熙二(1238)年戊戌七月十七日,贈金紫光祿大夫,文昌侯。
配:呂氏,東萊成公(即呂祖謙)之妹,生乾道六(1170)年庚寅五月二十一日,卒寶慶元(1225)年乙酉八月初五日,贈會稽郡夫人,敕葬姜山之西。子五:從、徽、忀(xiang)、待、衎。女四:長適置制司參政趙希(上人下畐);次適文林郎趙希仙;三適朝散郎黃元直;四適進士張榛。
作品:
句【宋*李知孝】
秋雨梧桐皇子宅,春風楊柳相公橋。
《全宋文》卷七三二四
◎李知孝
李知孝,字孝章,紹興府上虞人(今浙江上虞東南),李光之孫。嘉定四年進士。為丞相府主管文字,差充幹辦諸司審計司。歷官監察御史、右正言、侍御史、右司諫、諫議大夫。在言職多秉承史彌遠旨意,詆毀魏了翁、真德秀諸儒,排斥異己,世人指為“三凶”之一。紹興五年遷工部尚書,進兵部。理宗親政,令提舉宮觀。繼罷祠,送婺州居住,再徙瑞州。後死於貶所。見《宋史》卷四二二《李知孝傳》,《宋史新編》卷一五八。
◇論士大夫好名之弊疏(寶慶元年八月)
士大夫汲汲好名,正救之力少而附和沽激之意多,扶持之意微而詆訾扇搖之意勝。既慮君上之或不能用,又恐朝廷之或不能容,姑為激怒之辭,退俟斥逐之命。始則慷慨而激烈,終則懇切而求去,將以樹奇節而立令名,此則臣之所未解。(《宋史》卷四二二《李知孝傳》。又見《宋元通鑑》卷一〇三。)
◇乞令士人各務靖共疏(寶慶元年①)
近年以來,諸老凋零,後學晚出,不見前輩,不聞義理,不講綱常,識見卑陋,議論偏詖,更唱迭和,蠱惑人心。此風披扇,為害實深。乞下臣章,風厲內外,各務靖共,以杜亂萌。(《宋史》卷四二二《李知孝傳》。又見《宋元通鑑》卷一〇三。)
①《宋元通鑑》署於“十一月”。
◇乞留神無逸之書奏(寶慶三年八月)
《無逸》之書,周公戒成王,其辭確切,其義精深。上自天命之昭明,下及細民之勤苦,體察小人依倚之地,深察閭里怨詛之情,推用心逸勤之殊,驗享國久近之應。其立言之大旨,最切於人主之身者,曰集大命、結人心、保壽齡而已。惟陛下留神。(《宋史全文續資治通監》卷三—)
◇乞令諸路郡縣椿積義倉奏(寶慶三年)
郡縣素無蓄積,緩急止仰朝廷,非立法本意。曩淮東總領岳珂任江東轉運判官,以所積經常錢糶米五萬石,椿留江東九郡,以時濟糶,諸郡皆蒙其利。其後史彌忠知饒州,趙彥悈知廣德軍,皆自積錢糶米五千石。以是推之,監司、州郡苟能節用愛民,即有贏羨。若立之規繩,加以黜陟,所糴至萬石者旌擢,若不收糴與擾民及不實者鐫罰,庶幾郡縣趨事,蓄積歲增,實為經久之利。(《宋史》卷一七六《食貨志》上四)
◇劾真德秀
德秀節改聖語,繆謄牒示,導信邪說,簧鼓同流,其或再有妄言,當追削流竄,以正典刑。(《宋史》卷四二二《李知孝傳》。)
◇乞令趣召之人限時造朝奏
趣召之人,率皆遲回,久而不至,以要君為高致,以共命為常流,可行而固不行,不疾而稱有疾,比比皆是,相扇成風,欲求難進易退之名,殊失尊君親上之義。願將趣召之人計其程途,限以時日,使之造朝;其有衰病者,早與改命。(《宋史》卷四二二《李知孝傳》。)
◇劾洪咨夔胡[夢]昱疏(寶慶元年九月三日)
臣仰惟皇帝陛下受上天之景命,膺列聖之丕圖,履位之初,肇舉禋祀,雲物開霽,天宇清明,祥風景星,昭映披拂。此陛下之得天心,而天心之眷陛下也。號令初敷,雲行雨施,輝光所被,聲應氣求,聖主作興,萬物鹹睹。此陛下之得人心,而人心之歸陛下也。孟子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百姓安之,是人受之。堯舜所以得天下,不過如此。近年以來,學術不明,義理不講,士風頹靡,背正而適邪,違道而乾譽,親文墨者不識典故,習法令者不知憲章。身為王臣而有嫉視君上之意,職居朝列而有陰黨叛逆之心,大為反道敗德之意,肆騰挾邪醜正之語,脅制上下,誣衊典常,猶使在廷,臣實疑懼。臣伏見考功郎中洪咨夔,迂潛晚出,粗亦能文;大理評事胡夢昱,江西鄙人,試法偶中。遭遇聖主,置身周行,不思勉勵以報君德,乃以詭怪而惑群聽。近者臣等相率奏請款謁廟宮,此乃援真宗、哲宗朝故事,考先臣司馬光之言,所以隆陛下尊祖敬宗之心,副萬姓尊君親上之意,其所關係蓋為甚大。咨夔則曰台諫相率勇往不顧者,恭請聖駕款謁景靈宮而已矣。考詳典故,以肅宮廟,以安人心,此豈細故?而乃為譏誚之語如此,其視君上為何如,其視宗廟為何所耶?蓋其憤給舍之駁濟王,故誚陛下之謁宮廟,原其心術,允謂回邪。夢昱素不能文,且無所見,突然上書濟王事,狂綍繆戾,字字傾邪,朝列切齒,以為怪異。如曰“沈伯括等所供,就使有之,合在赦宥之域”。夫伯括所供事實,所索案卷,皆大逆不道之事,身為法官,豈不曉法,安有惡逆而可以赦原乎?觀其下語,詳其用意,考其引援,皆其憤詈咒詛之語。此必藩賊餘黨,僭伏出入,共成此書。二人者同於黨惡,而黨惡之辭則有輕重;同為狂謬,而狂謬之語亦有淺深。臣欲望聖慈特賜睿斷,將咨夔鐫罷,夢昱追官落籍,竄之海外州軍,庶幾中外悚動,知有君臣上下之分,觀聽肅穆,國勢尊安,天下大幸。伏候敕旨。(《象台首末》卷一。)(以上向以鮮校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