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中科院院士、物理化學家]

李燦[中科院院士、物理化學家]

李燦,男,1960年生於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現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日本東京工業大學聯合培養理學博士。曾先後在比利時新魯汶大學、美國西北大學、英國利物浦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和美國里海大學進行博士後及短期訪問教授的工作。2007年至2012年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現任中國化學會催化委員會主任、中國物理學會光散射委員會主任、中法催化聯合實驗室中方主任、國際催化學會理事會主席、英國皇家化學會Fellow。2016年6月2日,大連化物所李燦院士榮獲“全國傑出科技人才”獎。2017年9月獲得日本光化學獎。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李燦李燦
1960年1月生,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人。
1978年9月考入張掖師專(現河西學院);
1980年7月畢業後留河西學院任教;
1982年2月--1983年8月,在陝西師範大學進修;
1983年9月考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生;
1985年在大連物化所攻讀博士學位;
1987年8月---1988年10月赴日本工業大學讀博士後;
1993年晉升為大連化物所研究員;
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4年當選為國際催化學會理事會副主席;
2005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7年至2012年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其中2003年2月至2012年7月任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
2008年當選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2年4月6日,卸任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職務(保留副局級待遇)。

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催化材料、催化反應和催化光譜表征方面的研究。研製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內第一台用於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譜儀並開始商品化生產;在國際上最早利用紫外拉曼光譜解決分子篩骨架雜原子配位結構等催化領域的重大問題;發展了納米孔中的手性催化合成和乳液催化清潔燃料油超深度脫硫技術等。近年來,主要致力於太陽能光催化制氫以及太陽能光伏電池材料研究。

學術成就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正式論文400餘篇,其中300餘篇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上。在國際ElsevierScienceB.V.系列中主編論文集一本。申請中國發明專利近50件(20餘件已授權)。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報告和大會特邀報告60餘次,此外在國內外著名大學講學和國際會議上作學術報告200餘次。2004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13屆國際催化大會上(2100人)做60分鐘大會特邀報告。主持多次國際會議。已培養碩士、博士和博士後60餘名。

社會兼職

任“JournalofCatalysis”,“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C”,“JournalofMolecularCatalysisA”,“Chemistry:AnAsianJournal”等10餘種國際刊物編委/顧問委員。任國內“催化學報”和“燃料化學學報”、“高等化學學報”等多種刊物的編委和副主編,蘭州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湖南大學等多所大學兼職教授和榮譽教授。法國巴黎皮埃爾瑪麗居里大學2002/2003年度外聘教授,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榮譽教授。

論文專著

李燦李燦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正式論文近300篇,其中200餘篇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上,論文被他人引用超過1100次。
在國際ElsevierScienceB.V.系列中主編論文集一本。申請中國發明專利35件(12件已授權)。
國內外學術會議邀請報告40餘次。
2004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13屆國際催化大會上(2100人)做60分鐘大會特邀報告。

所獲榮譽

1993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3年獲得中國青年科學家獎;
1997年香港求是科技基金傑出青年學者獎;
中國青年科學家獎(1998);
1999年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00)和全國優秀回國人員成就獎(2003);
2004年當獲國際催化獎(國際催化獎是國際催化領域的最高榮譽,每四年一次,每次獎勵一人);
2005年獲得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
2005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2016年獲得“全國傑出科技人才”獎; 2017年獲得日本光化學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