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濟學術隨筆

李濟學術隨筆

李濟這個名字對一般大眾來說是陌生的,但對於考古學、歷史學界,他卻是一個泰山北斗式的人物。美籍華裔考古學家、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張光直先生稱李濟為“中國考古學之父”。 本書是其學術隨筆集,內中具體收錄了:《敦煌學的今昔》、《古生物得到了中國法律的庇護》等文章。

內容簡介

在湖北出生、在老家和北京成長的李濟,他的少年時期正處於這個古老國家在與西方接觸的壓力下邁開通向現代化漫長道路的最初步伐的時候。一批批生氣勃勃的青年學生被送往西方各國去學習它們的科學奧秘。李濟在著名的清華學校畢業後,被送到美國麻省沃斯特市的克拉克大學學習心理學和社會學,接著又到哈佛去學人類學。據李濟在1977年跟費正清的夫人慰梅的一次談話中說,他之所以去克拉克大學,是因為清華的一位心理學老師華爾考博士跟他說,要學心理學,就要去克拉克。在克拉克時期,李濟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個星期六的上午他都去圖書館開架閱覽室,把時間花在盡情瀏覽各種書刊上。在這種啃青草式的翻閱中他偶然地接觸到自己一向不曾了解的人類學的書籍,就被這門學問吸引住了。 李濟於1923年在哈佛獲得博士學位。在此之前,他在哈佛跟從虎藤、托策和狄克森三位老師分別學習了體質人類學、考古學和人種學;這三門學問在他寫作博士論文(1928年正式出版)和他六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全都用上了 。

目錄

編者的話

懷念李濟(張光直)

第一編 初學雜憶

自撰簡歷

我的初學時代——留學前所受的教育

清華學校高等科一年級(1915-1916年)時的史學作業

我在美國的大學生活

仁友會史略

第二編 學術散論

僵化

中國的若干人類學問題

湖北人種測量之結果

中國考古學之過去與將來

民族學發展之前途與比較法套用之限制

中國古器物學的新基礎

安陽的發現對譜寫中國可考歷史新的首章的重要性

地下檔案庫(H127)

從人類學看文化

上了秦始皇的一個大當

關於在中國如何推進科學思想的幾個問題

遠東獨立發展的“三件東西”

關於歷史學的“四個境界”

文化沙漠

我與中國考古工作

“自由”的初意

第三編 考古瑣談

“古物保存法》頒布後所引起的第一個問題

敦煌學的今昔

古生物得到了中國法律的庇護

牙的故事二則:中西學術界治學態度的一幅對照

史前考古學所研究的“人”和“自然環境”

“滄海桑田”的考古學例證之一

魏敦瑞氏的“古今人表”之編制及其所引起的理論糾紛(一)

魏敦瑞氏的“古今人表”之編制及其所引起的理論糾紛(二)

第四編 學事拾零

赴日小記

值得青年們效法的傅孟真先生H

回憶中的蔣廷黻先生——由天津八里台到美京雙橡園

對於丁文江所提倡的科學研究幾段回憶

關於王國維的兩點評論

大龜四版的故事

二十五年來之“中央研究院”

第五編 信札序跋

李濟等十人致英庚款會調查團的信

致丁文江的一封信

與傅斯年的一次信札往復

致張光直的信

《安陽發掘報告》發刊語

《麽些象形文字字典》序

《殷虛文字甲編》跋彥堂自序

《侯家莊一○○一號大墓》序

《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發刊詞

《殷墟建築遺存》序

《故院長鬍適先生紀念論文集》序

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學術講演會主席報告和謝辭

附錄

徐志摩致李濟的一封信

羅素與青年李濟(李光謨)

南開的“礦科教授”(李光謨)

致李光謨的一封信(戴家祥)

從梁任公的家書看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軔(李光謨)

半個繭殼(李光謨)

西陰村下尋師蹤——一個考古遺蹟的探訪(李亦園)

蔡元培為《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作的序

走向中國阿卡迪米(李光謨)

“入夥”史語所(李光謨)

一份“見面禮”(李光謨)

三十年代的榮譽之旅(一)——英倫講學(李光謨)

三十年代的榮譽之旅(二)——和王儲考古學家的交往(李光謨)

古·阿道爾夫親王致李濟的信

失悔不是軍人(《南京印象》節選)(郭沫若)

考古組“十兄弟”(李光謨)

談談丁文江、李四光和李濟(李光謨)

對聯文化(李光謨)

張光直課堂筆記所見李濟晚年在台大教書的片段(陳星燦)j

對於李濟先生的簡單敘述(勞)

《感舊錄》序(屈萬里)

大匠誨人有典型——記濟老二三事(李霖燦)

李濟跟費慰梅談生平(李光謨)

洋神父的“代言”(李光謨)

職業學人雖有“經世”抱負亦無特權(王道還)

鍾祥尋訪考古學家李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