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明

李果明

李果明,生於1925年,卒於2005年,曾當任內江縣的中共幹部。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李果明,1925年12月出生於山東省冠縣范寨鄉胡里莊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時起即在家中協助務農,拉牽背犁,拋糧下種。由於家庭困難,1939年起赴東北瀋陽市三威永煤鋪作工人,目睹、了日本軍隊的“三光”暴行,明白了只有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人才能有國、有家的道理,故於1941年返鄉參加民兵,主要從事徵集糧食、支援八路軍的工作。在征糧工作中,也常參加打擊日本鬼子的戰鬥。1943年10月,他擔任胡里莊、黃里莊、肖里莊等三個村的武裝隊長,積極組織民兵,配合八路軍,打擊日本侵略者,屢立戰功。1945年,日本投降,他領著所屬民兵參加解放戰爭,先後擔任新兵團四連指導員、八路軍二縱隊六旅十七團二營四連副指導員,中國人民解放軍10軍29師86團衛生隊指導員、接兵團二營營長,政工股副股長。在解放戰爭中,他作戰勇敢,每次戰鬥都衝鋒在前,多次受到嘉獎。1949年12月至1959年5月,他先後擔任中共資陽縣三區區委書記、中共資陽縣委組織部長、監委書記、副書記、書記。在資陽工作期間,他領導資陽人民清匪反霸、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很受資陽人民愛戴和尊敬。1959年5月,李果明調中共內江地委任農村工作部副部長。

1960年10月,李果明調任中共內江縣委書記,時逢最困難時期,農業產量從數字上來看是飛躍上升,而他深知其真實情況是減產;工業、商業也不景氣;更加嚴重的是,腫病人逐日增多,民眾飢餓度日。作為縣委書記的他深知責任重大,為了減少腫病人的死亡,他建議各農村的連(後改為生產大隊,再後來改為村)成立腫病院,將腫病入集中,生活上給予照顧,哪怕煮是能照見人影的菜湯,也必須一日兩餐開伙;另一方面,他以身作則,號召機關幹部與民眾一起振奮精神,共渡難關。1961年時,飢餓達到高峰,死人是常見的事情,部分農民趁收工後的晚上偷著自炊,煮點菜湯(當時是人民公社化的公共食堂),也有農民在房前屋後或荒地上種點瓜菜(當時無自留地)以度飢餓,這些煮菜湯者種瓜菜者若被發現,常給予批鬥。對此現象,李果明的態度是批評基層幹部“要全力以赴抓好生產”!言外之意,不要管這些“小事”,而實際上這是救命的大事啊!

1962年至1966年間,內江縣人民度過了飢餓年代,開始了發展時期的各項工作。李果明經常深入基層,訪問民眾。農業逐漸增產,商業也隨之復甦,工業也有所進展,作為縣委書記的李果明付出了極大的辛勞。他的平易近人、關心民眾、工作負責為人們所讚揚。

“文化大革命”中的1967—1971年,李果明被關押或勞動接受審查,造反派對他進行了不斷地殘酷批判鬥爭,其編造他的罪名是執行了劉少奇、鄧小平的修正主義路線,是內江縣最大的修正主義分子,是走資派,並強迫他交待與劉少奇、鄧小平及省委、市委主要領導的陰謀,李果明無以交待這些內容,繼之被1968年“黨代會”、“積代會”、“內江縣革命委員會告全縣人民書”定性為“反黨、反社會主義、反毛澤東思想的三反分子”、“推行修正主義路線的死不改悔的走資派”、“自首變節分子”、“叛徒”等等,對他加大了打擊鬥爭力度。李果明在精神和肉體受到嚴重摧殘下,依然堅持實事求是。

1971年按照上級“要解放一批老幹部”的指示精神,李果明出任縣革委副主任,繼之主任、地委常委。在此期間,他盡力平息造反派之間的鬥爭,為穩定社會秩序,恢復工農業生產作出了最大的努力。

1977年9月,李果明調任內江地委書記。1978年末中共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李果明認真貫徹執行,日以繼夜地抓好平反工作,抓好農村聯產責任制的落實,隨之農業大幅增產,各項工作井然有序。1985年5月,李果明當選內江市人大主任,1994年1月經省委批准,離職休養。

李果明離休後,常深入基礎了解民眾疾苦,為內江市委、市人大獻言獻策,促進了某些工作的進展。2005年11月5日,李果明因病逝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