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戡戡亂記

李戡戡亂記

李戡的新書《李戡戡亂記》,內容痛罵台灣教育制度的黑暗面,辛辣程度頗有其父之風。李戡稱自己這本書的內容就是揭露台灣教科書內容的殘破不堪。為了寫這本書,他詳細地比對了各種教科書的內容,尋找它們在知識上的缺陷和盲點,例如,在中國五四之後的文化部分,台灣教科書忽視聞一多和毛澤東等重要的詩人。

基本信息

概述

李戡與父親李敖李戡與父親李敖

“我書里沒有談到教育制度問題,我不覺得制度會耽誤我什麼,說白了,狀元也是在統一制度下誕生出來的,台灣的十幾萬考生是公平競爭,大家都在同一個制度下,成功的人還會成功,可是,教科書的內容會影響人的一輩子,我認為這是最嚴重的”。

書籍介紹

《李戡戡亂記》封面《李戡戡亂記》封面

李戡7月出版新書《李戡戡亂記》,內容痛罵台灣教育制度的黑暗面,辛辣程度頗有其父之風。自認受台灣教育荼毒的李戡,在該書中,展現企圖平定目前教育亂象的決心,他為推翻教科書中的內容,多次進出編譯館希望能找出理想的詮釋,例如“二二八事件”在他的筆下,即衍生出有別現有史家的觀點。作者李戡今年從高中畢業,是親自經歷教育失敗的受害者。本書討論的不是繁雜的升學體制,或是惱人的考試模式,而是學生究竟在學些什麼。全書分為三個大方向探討--教科書、聯考與學校。教科書分為歷史、國文、公民三科,探討其內容的荒謬。聯考的內容變化,也頗值得探究。最後在學校部分,則反映了學校為外界所不知的教學情況。

作者簡介

李戡,1992年8月3日生,台灣作家李敖與妻子王小屯之子。先被台灣大學錄取,後棄台灣大學而擇北大,以優異成績被北大經濟學院錄取。7月底出版處女作《李戡戡亂記》,痛批台灣歷史教科書。

《李戡戡亂記》目錄

陳文茜 序

李 敖 導讀

李 戡 自序

一、台灣史的虛偽扭曲

● 概述

● 教科書制度的演變與課程綱要

● “二二八事件”之解釋

● “台灣割讓”之解釋

● “台灣光復”之解釋

● “盟軍空襲台灣”之解釋

● “台灣獨立”運動之解釋

● 被忽略的歷史——台灣人民自救宣言

● 勇敢台灣人的典範——謝聰敏

● 總結

二、公民與社會的荒謬

● 概述

● 第七課 兩岸關係

1、兩岸關係的演變

2、大陸的對台政策

3、台灣的大陸政策

4、兩岸互動與未來展望

● 第八課 “我國”外交政策

1、國際政治的基本認識

2、“我國”參與國際社會的努力

3、“我國”的外交現況

4、如何突破外交困境

● 相關參考書

● 總結

1、編者神智錯亂

2、煽動學生仇視中國

3、不切實際的妄想

三、國文科的去中國化

● 概述

● 高中國文科的爭議

● 何謂台灣文學?

● 從地區推翻台灣文學

● 從文字推翻台灣文學

● 從語言推翻台灣文學

● 從主題推翻台灣文學

● 台灣文學的代表作為何?

● 教科書中的台灣文學

● 台灣俗諺的文化水平?

● 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

● 沒有台灣文學

四、這算什麼大學聯考題目!——比重失衡的命題

● 簡介

● 近代中國

● 文化大革命

● 大躍進

● 藏在歷史科的台灣文學

● 中國漢奸有多少?

● 攻訐張學良

● 台灣定位問題

● 總結

五、天下沒有白念的中學——從師大附中看教育的荒腔走板

● 我的兩位國文老師

● 制式作文

● 學校國文教師整體程度

● 學校指定的作業

● 荒腔走板的期中考題

● 我的兩位歷史老師

● 公民與社會

● 沿襲舊制的陋習—愛國歌曲比賽

● 學校教學的問題

● 總結

部分摘要

李戡自序

我今年剛從師大附中畢業,4月考取了台灣大學,使我免受準備指考之苦,7月也考上了北京大學,種種喜訊接連而至,可謂苦盡甘來。為何謂之“苦盡甘來”?因為在此之前,我不幸的成了民進黨操控教育的受害者,親身領教了其政策方針“九五課綱”,幸好我並未被洗腦成功,保持頭腦清醒,直到考完聯考,終有機會一吐怨氣,與這批禍害教育的無恥之徒算清舊帳。毫無疑問的,台灣多數家長、師生,都對現今的教育感到不滿,不滿的原因有許多種,如“九年一貫,教育大亂”、繁雜的升學制度、到底要不要花錢“買”學區,甚至是音樂班與美術班的學生,為了應付學科成績,而影響術科表現。若要列出所有的教育亂象,恐怕永遠也寫不完,真可謂罄竹難書。

綜觀各種亂象,如讓考生頭疼的聯考制度,咬緊牙關熬過去就算了,但教科書的內容可完全不同,因為它會影響學生日後的判斷、處事能力,是一輩子的事。因此,教科書內容的扭曲,是禍害最深的。

教科書的內容,歷史科無疑的成為最大的爭議,改來改去,受害的還是學生。因此,我以歷史科作為本書開頭,耗費的時間精力也不少。首先,我只有學校發的一種課本。但為了透徹研究各家教科書的內容,我去了數趟國立編譯館,在教科書檔案室中,研究歷年的教科書。其目的有二:了解“台灣史”在歷年教科書的比重,與各歷史議題在各時期教科書中的解釋。其中的一大特色是,將一些議題在各時期的解釋整理出來,讓不同年級的讀者了解,歷史在教科書的變化有多大。 在“台灣史”的比重部分,顯而易見的,近年來急速竄升。在議題方面,差別最大的莫過於“二二八事件”,從1990年首次出現於課本,只占了兩行課文,接著持續增加,到了現今的教科書,最少兩頁以上。關於其它多數議題,比重幾乎不變,可以看出民進黨炒作“二二八”的用心。

同樣引起不少爭議的還有國文科,就是白話文與文言文比重的爭辯。但我認為,這些比重問題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炒作台灣文學對學生的禍害。此外,多數人未曾注意,公民與社會的問題也不少,藉由對台灣的自我吹噓,加上扭曲抹黑中國大陸,有變相的去中國化之效。

除了這三門學科外,聯考題目也有許多問題,例如文革、大躍進的題目層出不窮,台灣近代議題卻少得可憐。民進黨不遺餘力推動去中國化的同時,對近代中國的題目卻不減反增,並且都是負面的歷史。更荒唐的是,一道題目在十年前後的答案,竟可完全不同。這些題目,都完整收錄在本書中。

本書最後一章,談到作者在求學中的種種見聞,反映了學校內部不為人知的情況,包括老師意識型態的干預、強迫學生讀劣等教材、出低級考題惡整學生,這些故事有見微知著之效。

7月7日盧溝橋事變紀念日那天,我在喜來登飯店大廳,接受各家新聞媒體採訪,也是我頭一回面對這么多記者。記者問我,民進黨與過去國民黨教科書最大的差別在那?我說:“過去國民黨教出部分頭腦不清的中國人,現在民進黨培養出一群仇視中國的外國人。”看完這本書,可以發現所言不虛。

內容簡介

《李戡戡亂記》內容簡介:許多人都曾經歷十七歲,困惑的、叛逆的、彷徨的、熱情的、空虛的。李戡,李戡的爸爸李敖,我,和讀者你們,十七歲時也曾拿起一把無形的“刀”,從此人生砍成兩半。但李戡的方式最奇特:他出了一本書,《戡亂記》,一刀砍斷台灣教科書想在他的腦袋裡塞進的垃圾,再一刀砍斷整個島嶼想包圍他的窒息窩囊,《戡亂記》成了他“與成長之地的訣別書”。

作者簡介

李戡,4月考取台灣大學,7月又考上北京大學的李戡,以自己身為“民進黨操控教育的受害者”的經歷,寫成此書,痛揭深批教科書、聯考與學校這三個方向的諸多痼疾,聲討教科書中的歷史、國文、公民與社會三科的荒謬內容,揭露近年來種種“去中國化”的醜行劣跡,直陳台灣教育制度“肆其荼毒,禍害學子”的歷史和現狀。

圖書目錄

陳文茜序

李敖導讀

李戡自序

一、“台灣史”的虛偽扭曲

概述

教科書制度的演變與課程綱要

“二二八事件”之解釋

“台灣割讓”之解釋

“台灣光復”之解釋

“盟軍空襲台灣”之解釋

“台灣獨立”運動之解釋

被忽略的歷史——“台灣人民自救宣言”

總結

二、“公民與社會”的荒謬

概述

第七課兩岸關係

一、兩岸關係的演變

二、大陸的對台政策

三、台灣的大陸政策

四、兩岸互動與未來展望

第八課“外交政策”

一、國際政治的基本認識

二、“參與國際社會的努力”

三、“外交現況”

四、“如何突破外交困境”

相關參考書

總結

一、編者神志錯亂

二、煽動學生仇視大陸

三、不切實際的妄想

三、國文科的“去中國化

概述

高中國文科的爭議

何謂“台灣文學”

從地區推翻“台灣文學”

從文字推翻“台灣文學”

從語言推翻“台灣文學”

從主題推翻“台灣文學”

“台灣文學”的代表作為何

教科書中的“台灣文學”

台灣俗諺的文化水平

“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

沒有“台灣文學”

四、這算什麼大學聯考題目!

——比重失衡的命題

簡介

近代中國

文化大革命

大躍進

藏在歷史科的“台灣文學”

中國漢奸有多少

攻訐張學良

台灣定位問題

總結

五、天下沒有白念的中學

——從師大附中看教育的荒腔走板

我的兩位國文老師

制式作文

學校國文教師整體程度

學校指定的作業

荒腔走板的期中考題

我的兩位歷史老師

公民與社會

沿襲舊制的陋習——愛國歌曲比賽

學校教學的問題

總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