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必湖

李必湖

李必湖,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懷化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湖南沅陵縣人,土家族。1946年5月出生,1966年畢業於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1976年畢業於湖南農學院農學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在海南島發現雄花敗育的普通野生稻,為選育水稻雄性不育系,實現雜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配套作出了重要貢獻。1973年與袁隆平等一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強優勢雜交水稻。1981年獲國家發明獎特等獎。“全國先進工作者”,“湖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湖南科技之星,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基本資料

李必湖

姓名:李必湖
職業:研究員
籍貫:湖南沅陵人

個人簡歷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懷化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湖南沅陵縣人,土家族。1946年5月出生,1966年畢業於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1976年畢業於湖南農學院農學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安江農業學校技術員,懷化地區科協副主席,安江農業學校副校長、雜交水稻研究室副研究員、研究員。是中共十一大、十二大代表。

1966年作為袁隆平的主要助手,開始了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科研探索。

1970年在海南島發現雄花敗育的普通野生稻,為選育水稻雄性不育系,實現雜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配套作出了重要貢獻。

1973年與袁隆平等一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強優勢雜交水稻。

1981年獲國家發明獎特等獎。

1989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撰有《我們是怎樣研究雜交水稻的》、《雜交水稻組合配套栽培技術》等論文。

“全國先進工作者”,“湖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湖南科技之星,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科研之路

李必湖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懷化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湖南沅陵縣人,土家族。1946年5月出生,1966年畢業於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1976年畢業於湖南農學院農學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長期致力於雜交水稻的育種和推廣工作,歷任安江農業學校技術員,懷化地區科協副主席,安江農業學校(今懷化職業學院)副校長、校長,懷化職業學院院長,雜交水稻研究室副研究員、研究員。

1970年在海南島發現雄花敗育的普通野生稻,為選育水稻雄性不育系,實現雜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配套做出了重要貢獻。1973年,與袁隆平等一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強優勢雜交水稻。1981年,榮獲國家發明獎特等獎。撰有《我們是怎樣研究雜交水稻的》、《雜交水稻組合配套栽培技術》等論文。“全國先進工作者”,“湖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湖南科技之星,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在李必湖自家門內有這樣一副對聯:上聯“牢記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下聯“堅信馬列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橫批——共產黨人。

熟悉他的人沒有一個不知道,這的確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幾十年來,他為我國水稻育種事業的發展,兢兢業業,艱苦奮鬥,用雙手捧出了稻花香!

投身科研,他是埋頭苦幹的實踐者

李必湖,1946年出生在湖南沅陵的大山深處。“野菜野果當雜糧,紅薯要當半年糧”的困窘日子,讓李必湖很小就樹立起了人生理想——“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

有了目標之後,李必湖全力以赴地暢遊在知識的海洋中,披沙揀金,汲取營養。1964年,他考取了湖南安江農業學校。兩年後,因表現突出留校工作。當時,袁隆平剛開始搞雜交水稻研究,李必湖便作為他的主要助手開始了圓夢之路。

上世紀70年代前,我國水稻的平均產量不到4.5噸/公頃。要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選育水稻優質良種迫在眉睫。為找到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的理想不育系、保持系,李必湖常年南繁北育,風餐露宿……

直到1970年,李必湖終於在三亞南紅農場附近的一塊沼澤地找到了一大片正在抽穗揚花的野生稻。終於,他找到了野生稻雄花不育株——“野敗”。他興奮地將稻株連根帶泥,小心翼翼地挖了出來,用自己的衣服包著,搬回了實驗基地。從此,他每天細心呵護,精心培育,直到收穫了5顆金燦燦的種子。

5顆種子改變了全世界。“野敗”的發現和轉育成功,為攻克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保持系難關打開了突破口。1973年秋實現“三系”配套,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水稻生產上利用雜種優勢的國家。1976年,這一成果開始在全國推廣套用,十三億人口的吃飯問題隨之迎刃而解。

目前,國內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約占水稻播種面積的50%,增產稻穀約占總產的60%。全世界有23個國家和地區引種了雜交水稻。其中,90%以上的組合是“野敗”細胞質。

榮譽接踵而至。1981年,李必湖作為主要技術骨幹的秈型雜交水稻項目榮獲“國家特等發明獎”。

然而,李必湖沒有就此停下奮進的腳步,而是向更高更遠處奮力地走去。八五期間,他協助袁隆平院士主持雜交水稻研究工作,指導助手培育出威、汕優16,威優38,威優48,湘優102,威、金優402,威、金優191,汕優230等20多個雜交水稻新組合,在南方稻區推廣0.3億公頃,增產稻穀400多萬公斤,增利稅287億元。

作為一項中國轉讓的農業技術,雜交水稻技術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1987年,李必湖應邀赴美德克薩斯農場傳授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在全機械化生產條件下,取得母本畝產130公斤的好結果,使美方堅定了發展雜交稻的信心,對雜交水稻技術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讚賞。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1988年,李必湖指導助手鄧華鳳研究出國內第一個秈型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安農S一1,使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由三系變二系、品種間優勢變亞種間優勢利用的構想變成現實,保持了雜交稻研究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

良種培育出來還不算完,李必湖的目標是讓貧困農民掌握知識和技術,早日脫貧致富。他積極行動,先後在湖南省10多個鄉鎮,建立起雜交水稻新組合制種及高產栽培示範基地,現場教學,幫助農民增產增收。

在科研工作中,李必湖是一位扎紮實實的實踐者。

服務農業,他是科技人員的一面旗

投身農業,服務農業發展,這是李必湖一直努力的方向。

參照服務“三農”的辦學宗旨,在懷化市中方縣桐木鄉創辦了學校第一個科教興農示範基地,三年多時間裡,累計推廣科技項目15個,辦培訓班98期,印發資料34560份,全鄉增產糧食326萬公斤,增收利稅329萬元。後來,該基地被列入國家農科教結合試驗示範區,安江農校亦成為全國農科教結合的示範學校。

多年來,李必湖率領全校師生員工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教學科研並舉,科、科、推相結合,既為國家輸送了尖端科學家,也為農村培養了1萬多名實用人才,取得43項科技成果,其中8項次獲國家級獎勵,28項次獲省部級獎勵。期間,數不清的榮譽紛至沓來:國家級重點中專,全國農科教結合示範學校,湖南省文明衛生單位,湖南省“七五”、“八五”重點科技攻關先進單位……

紮根科研,積極服務農業發展,李必湖是科技人員的一面旗。

鞠躬盡瘁,他是不折不扣的共產黨員

多年來,李必湖為13個縣市,32個鄉鎮,98個村莊的農民義務講課150多場,聽課人數達24000人。在他和學校的幫助指導下,20萬農民脫貧致富,農民民眾稱其為“財神爺”。

“李必湖擔任科協主席15年,特別重視農村科普工作,他撰寫科普文章,組織科普巡迴報告團,帶領科協幹部在芷江縣碧河村辦點,推廣栽培金秋梨。我們把他看作是科技人員的一面旗幟。”懷化市科協副主席趙憲光這樣評價李必湖。

的確,李必湖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是共產黨員當中的典範:他無私奉獻,不計名利,總是把科研成果更多地歸功於自己的夥伴;他公正廉潔,心繫民眾,用自己的獎金為教師維修房屋;他敢作表率,帶領教師職工同心協力面對困難,及時幫助有苦難的同志;他關懷學子,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然而,誰知道,李必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腦動脈硬化多年,還常常超負荷地工作。去年4月的一天,李必湖帶病來到懷化市鶴城區清水井村,為農民講授雜交水稻制種技術,硬撐著講完課,回答完農民的所有問題,被送進醫院時,體溫已高達39度;2000年的“五一”勞動節,人們忙著去旅遊,李必湖卻背著10斤優質稻種,坐火車來到通道侗族自治縣甘溪鄉洞雷村。“旅遊”的3天中,他分析了當地的自然條件,與村幹部一起制定了調整產業結構,科技脫貧的3年規劃……

走到哪裡,就工作到哪裡;走到哪裡,都影響和帶動一大批人。這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共產黨員——李必湖。

5粒種子改變世界,李必湖曾與袁隆平一道創造了中國雜交水稻的輝煌;心繫百姓,服務農業,李必湖一定會在中國的廣袤大地上創造出更加動人的篇章!

獲獎情況(部分)

1978年,“秈型雜交水稻”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V20A、二九南A”獲湖南省科學大會獎;
1981年,“秈型雜交水稻”獲國家特等發明獎(排名第二);
1982年,“湘優102”獲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作獎;
1998年,“秈型雜交早稻威優402的選育與套用研究”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