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

李德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

李德英,女,教授,中國共產黨黨員,1964年10月生,重慶市萬州區人,專業興趣是中國近代區域社會經濟史,城市史。曾擔任過歷史系基地班班主任,學分制指導教師,中國近代史教研室主任,分管教學的副系主任。現任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分管教學的副院長。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82年9月——1986年7月,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專業學習;

1986年7月——1990年9月,四川師範大學任教;

1990年9月——1993年7月,四川大學歷史系攻讀碩士學位;

1993年7月——現在,  四川大學歷史系任教。

2001年7月——2002年8月,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1999年9月——2005年7月,四川大學歷史系在職攻讀博士學位,2005年6月獲博士學位。

主要貢獻

科研課題

199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20世紀岷江流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問題探討》, 獨立承擔,科研經費人民幣3萬元,2003年9月完成結題,25萬字。

著作

李德英:《國家法令與民間習慣:民國時期成都平原租佃制度新探》(30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譯著:王笛著,李德英、謝繼華譯:《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 1870-1930》,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年2月版。

陳鋒主編:《明清以來長江流域社會發展史論》,第四章《近代城市公共空間的開闢:以成都城市公園為例》,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98-139頁。

論文

《民國時期成都平原土地轉租問題探討》,《史林》,2006年第3期。

《從成都平原租佃糾紛個案論押租制的雙重意義》,《歷史檔案》,2005年第1期。

《生態環境、鄉村社會與農民經濟》,《中國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3期。

《公園裡的社會衝突:以近代成都為例》,《史林》,2003年,第1期。

《中國中心觀的由來及其發展——柯文教授訪談錄》,《史林》,2002年第4期。

王笛著、李德英、謝繼華譯《街頭控制——清末民初城市改良、警察與下層民眾》,《清史譯叢》,第三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民國時期佃農地位與國家政策》,《“全球化進程中的東方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經濟發展與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以都江堰水利工程為例》,《世界文化的東亞視角:中國哈佛-燕京學者2003北京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同業公會與城市政府關係初探——以民國時期成都為例》,《城市史研究》,第22集,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5月。

《近代城市公園社會功能述論》,《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資訊時代歷史教學的開展與展望:以四川大學為例》,《兩岸資訊社會的史學與套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1年7月,台灣。

《城市公共空間與社會生活——以近代城市公園為例》,《城市史研究》,第19——20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獲獎記錄

四川省第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二等獎,《中國近代不同類型城市綜合研究》(合撰),2001年4月。

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歷史學二等獎,《中國近代不同類型城市綜合研究》(合撰)2003年7月。

2003年度四川大學青年骨幹教師獎,2004年3月。

2002、2003、2004年度均獲四川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重要成果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