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春紀念館

李少春紀念館

李少春紀念館是“十一五”發展建設規劃中的一項重點工程,是“爭創經濟強市,建設文化名城,打造和諧霸州”的重要內容,是集“名人紀念,藝術研究,戲劇博覽,旅遊休閒”為主要功能的文化設施。

基本信息

紀念館簡介

李少春像李少春像

李少春紀念館由著名戲曲評論家和建築專家策劃和主筆。在籌建過程中,多次徵求了李少春親屬的意見;兩次邀請數十名上級主管部門領導、國內知名戲曲評論家、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蒞臨指導;先後到十餘個省、市考察,拜訪了專家學者、知情人、合作者等,多方徵集建館、布展資料,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於 2006 年11月4日李少春誕辰87周年之日剪彩開館。
李少春紀念館坐落在霸州市區益津中路,由貴賓廳、展廳和古典小戲樓三部分組成,總面積3000m2。
貴賓廳陳列了參加專家研討會的專家題詞,表達了社會各界人士對李少春京劇藝術的關注和厚愛。

展廳

序廳

李少春紀念館李少春紀念館
位於紀念館前廳南側,通過一批珍貴史料筒要介紹了李少春先生的父親——李桂春(藝名小達子)的藝術生平和人生足跡,重點展示其一生中的兩大貢獻:一是作為一代戲曲名家在戲曲藝術發展史上創演連台本戲,獲“南派活包公”之美譽;二是作為戲曲教育家以獨特的教子方式培養了李少春。同時,充分挖掘並展示了李氏父子與“燕趙梨園”這塊沃土和以“超勝於人”思想為精髓的霸州文化根脈之間的淵源。

第一展廳

第一展廳:“粉墨傳奇”介紹了李少春傳奇的一生。本展廳分為六個部分:“坐科津門”、“進京趕考”、“馳騁南北”、“大好年華”、書房和余篇。
本展廳面積約占展館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主體內容綜合展示了李少春先生從坐科達子樓直至罹難“文革”這一短暫、輝煌而富悲劇色彩的傳奇人生;展廳樸素典雅、線條清晰,近300件珍貴實物和大量豐富而翔實的照片、文字資料勾勒出這位全能型藝術家不斷豐富和充實自我、不斷追求完美的藝術風格和由成功走向輝煌、走向巔峰的藝術道路與成就。

第二展廳

第二展廳:“英雄史詩”展廳以劇照和文字說明為主體,列舉了李少春創演或排演的十部以中華民族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英雄人物為題材的京劇經典劇目,這些劇目洋洋灑灑匯聚成了一部蔚為壯觀的華夏兒女英雄史,也使人們為藝術家身上豐厚的歷史文化滋養和支撐其精神世界的英雄情結所震撼。

第三展廳

第三展廳:“花團錦簇”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中國京劇院匯聚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形成了以李少春等人為代表的、具有雄厚實力的演出與創作群體;這個展廳重點反映了形成這一花團錦簇繁榮局面的人文主體,設計風格淡雅清新,使人如置身書卷。

第四展廳

第四展廳: “春韻流芳”李少春先生做為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不僅在京劇的表演、創作、編導等方面留下了大量可供後人學習的寶貴遺產,同時也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這個展廳集中展示了李少春京劇藝術的傳承、發展及其獨特魅力和廣泛的世界影響。

音像廳

音像廳:這裡集中了李少春先生創演的所有經典劇目錄音和部分難得一見的珍貴影像資料;在這裡你還可以親耳聽到李少春先生談創作體會的講話錄音,體會藝術家著意創新、追求藝術完美的心路歷程。

古典小戲樓

古典小戲樓:小戲樓是紀念館的配套設施,為戲曲研究、演出實踐、戲迷聯歡、休閒娛樂提供場所。小戲樓建築面積342m2,以宮廷戲樓與民間戲樓為基本風格,採用樺梨木實木雕刻瀝粉貼金,古樸大方、格調高雅。戲樓內設舞台、貴賓包廂、戲園茶座以及環式迴廊;擁有具國內一流技術水平的燈光、音響設施,功能完備,可供百餘名觀眾觀看演出。

李少春簡介

李少春李少春
李少春(1919年----1975年)河北霸州人。生於天津,長於上海。“全能型”京劇表演藝術家。

其父李桂春(藝名小達子),以京劇連台本戲《狸貓換太子》走紅上海,人稱“活包公”。少春自幼接受嚴父庭訓,並從師沈延臣,打下幼功基礎。1931年隨全家返回天津。在嚴父安排下,選擇“誰好學誰”、“坐科”達子樓的學藝之路,文請“譚(鑫培)派”教師陳秀華,武請“楊(小樓)派”教師丁永利。正規啟蒙,由此開始。曾由梅蘭芳提攜,合演《四郎探母》。1938年,在天津正式亮相,演出《打金磚》等戲,一炮而紅。
1938年秋,李少春“進京趕考”。組“群慶社”,以文宗余(叔岩)、武宗楊(小樓)的文武雙出《擊鼓罵曹》、《兩將軍》轟動京華。隨後,拜余叔岩為師,得其真傳。從此,步入“京角”行列中。
1941年冬,為北京唱紅後第一次到上海演出,其文武雙出乃至“一趕三”引起轟動。此後,馳騁大江南北。1944年改“群慶社”為“起社”。相繼排演自行改編之《文天祥》、《野豬林》,“翁(偶虹)劇”《百戰興中唐》,藝融京海,獨領風騷。
新中國成立,正當大好年華,藝術上呈現出質的飛躍。1951年,改“起社”為新中國實驗京劇團。不久,率團參加中國戲曲研究院,為京劇實驗工作第一團。其前《將相和》、其後《鬧天宮》都深受海內外歡迎。1955年中國京劇院成立,被任命為第一團團長。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更以忘我的創造精神,先後排演了《響馬傳》、《赤壁之戰》、《滿江紅》以及現代戲《白毛女》、《紅燈記》等,並拍攝電影藝術片《野豬林》,成為傳世之作。
在田漢關於“創造中國自己的演劇體系”精神鼓舞下,相繼發表《堂堂膽氣、耿耿丹心》、《新》、《從“不是這裡的事”說起》等重頭文章,提出自己是“李少春讓林沖支配李少春”帶有中國程式體驗特色的表現派。其哲理深邃,為劇界所罕見。
正當走向“知命”之年,卻遭遇文革“浩劫”。未及“四人幫”垮台,乃於1975年不幸逝世,年僅56歲!
但李少春畢竟留下了一份集編導演創腔於一身;熔“京派海派”於一爐;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三者並舉”的“全能型”京劇藝術家的豐富多彩的人文遺產。
李少春畢竟留下了一系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英雄史詩”。
李少春畢竟留下了一個為中國演劇體系努力拚搏而“花團錦簇”的藝術群體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李少春畢竟留下了一把聖火,由他的後來人繼續傳承;留下了一派清風,讓多少國家多少民眾至今依然感到李少春的光輝存在:一個“中國美猴王”、一個東方藝術的傑出代表、一個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獨具特色”的“京劇使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