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哲學思想

李小龍哲學思想

李小龍的哲學思想,海納百川。他對老子、周易、禪宗、尼采、克里希那穆提等的思想,進行批判繼承,取精去渣,化為己用。更重要的是,他能根據自己的性情、經驗,進行創造性的發展,以哲引武,由武入道。

前言

李小龍宗師能創立截拳道,開宗立派,在於他獨一無二的哲學思想。

美國社會氛圍影響,李小龍的哲學思想,海納百川。他對老子、周易、禪宗、尼采、克里希那穆提等的思想,進行批判繼承,取精去渣,化為己用。更重要的是,他能根據自己的性情、經驗,進行創造性的發展,以哲引武,由武入道。

李小龍哲學思想

簡單一點,可作如下概括:突破傳統與形式,不迷信權威,將思想從既定的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讓它自由的流動,認識自我,追求自我,張揚個性,認真刻苦地鍛鍊完善自我,真實地表達自我,在奮鬥中實現自我,實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要大膽的去發揮,及其鍛鍊自己的長處來完善自己,並迫使自己創新。

與老子比較

老子之“道”與李小龍截拳道之“道”可以說本質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自然性,試舉幾例。
李小龍:“什麼是截拳道?我(李小龍)第一個承認:要把截拳道具體化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與其費力去解釋截拳道‘是’什麼,還不如從反面來證明截拳道 ‘不是’什麼那就比較清楚了”;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往往不說道是什麼,而說道不是什麼,而事實上還是在說道是什麼,只是直接是說不容易,這和李小龍是一樣的。
李小龍:“人應該同自然規律保持一致,而不能違抗,這意味著我們做任何事都應順其自然而不可強求,不要任何情況都強力去做。比如庖丁解牛,他一把刀用了二十年而不換,就是源於他掌握了規律,並順應規律。”;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二都講究順應自然。自然是“道”終極本質和最高原則,“道”就是要不違背自然規律,不破壞自然(妄作)。

與周易比較

周易是中國智慧的源頭,核心理念是“陰陽”。
李小龍曾在其武學著述中寫道:“陰陽學說不僅與拳術理論、武術鍛鍊密切相關,就是在技擊對抗中,也無不內含陰陽學說。在截拳道之中,無論是防守,還是攻擊,都離不開陰陽變化。況且拳為運動之道、健身之方,術為取人之法、勝人之妙。然而妙從何來?術從何得呢?就在於陰陽的互易變化之間。欲求藝術之途,必循陰陽之路,此乃妙訣的新生之源。"
陰陽歸於太極,“太極”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個術語,是指派生萬物的本源。拳家認為太極雖有,但兩儀未分,故此“有”而無形,認為有意無形的內動外靜之態就是太極。而內意的運轉,能領氣行,能導形動,產生出千姿百態的拳式。據說李小龍的“講求無形”與“以無法為有法”的拳理即源出於此。

與禪宗比較

李小龍在《武道釋義》第一部分就進行了“論禪”。佛是智慧與慈悲的象徵;禪是指靜坐,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坐禪中思惟,根據其所悟所證創立了佛教,而“戒、定、慧”三學中因(禪)定而生慧也說明了禪與智慧的關係,所以說禪就代表著智慧。
禪宗中的智慧與深意可以用一個字的來概括:“空”。李小龍有幾句是這樣說的:“虛空恰恰站在這與那之間。而虛空是什麼都包括,沒有對立的——沒有不屬於它的或是與之相反的。存在的虛空系一切形式的源頭。虛空充塞在生命中、權力中甚而愛欲中”;“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滿,空無以求全”,可見李小龍對空的理解相當深入。

與尼采比較

李小龍的截拳道哲學中一部分來自尼采——重視自我,認識自我,追求自由解放自我,突破傳統不為現有的理論與形式與束縛,而李小龍本人也真正體現了“ 意志”與“超人”。李小龍對傳統武術的否定無異於尼采的“上帝死了”,也因此遭到了眾多武師的不滿;李小龍對武術的狂熱追求和實踐,為電影的不懈奮鬥讓成了世界矚目的“超人”。
李小龍尼采哲學的吸納並非機械地照搬,如果他永遠成為不了偉大的武術家。李小龍接受了尼采反傳統注重自我的思想,將他反對傳統道德束縛合理運用為突破傳統武術形式的束縛,不違抗自然規律,如水能順應任何容器一樣自然自由地表達自我。李小龍並沒有尼采那種主宰他人主宰世界的“ 超人”意識,李的權利意志(權利意志只是一個形而上的名詞,請正確理解)也只是用於自我的突破,做到以無限為在限,他不會像尼采那樣認為是少數超人創造了人類歷史。

與克里希那穆提比較

事實上,李小龍的哲學思想與克里希那穆提最接近。因為在當代,克里希那穆提是真正的心靈自由導師,李小龍在讀了克里希那穆提的《第一次和最後一次自由》一書後,深刻領悟了那種無人無我、自由自在。李小龍得以從前人的巢穴中逃出,到達“沒什麼要教給他人”的境界,心靈真正自由。“每個人必須尋求真理,找到適合自己的東西”。這一主題貫穿於他的整個思想中。
李小龍最常見的教導方式是格言,說的都是個人的感想,表達自己對武學和生命的感悟,他的格言大大勝過了複雜的西方哲學思想,使讀者一目了然。我們在讀李小龍的格言時,人們會感受到他的思維就如同音樂一樣跳躍頓挫,,給我們帶來一股清新空氣,將過去的基本原理和認識論的沉重一掃而空。因為這些格言都是真實的,真實的永不深奧。

哲學思想全面闡述

李小龍在西方受到廣泛尊崇的重要原因,是他不僅有高超的武術功力還擁有武術的哲學精神。現在世界上仍然有許多以李小龍為宗師的會館,他們一般遵循李的武學思想,把練功夫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思想,二是功夫知識,三才是技巧。有思想的拳頭造就他的不凡。
——總是有人跑來問我:“李振藩——你真的有那么厲害嗎?”,我說:“噢,如果我告訴你我很厲害,也許你會說我在吹牛。但是如果我告訴你我並不厲害,你肯定知道我在撒謊。”
——敵不動,我不動。敵欲動,我先動。
——盡其在我,簡單是美。
——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滿。
——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如果知識隨著傳統模式走,你就只能生存在傳統的陰影下,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你並不了解你自己。
——對某件事視作毫無價值,也是勇敢的表現;對某件事視為絕對成功或視為當然時,這同樣是勇敢的表現;但是如果對某件事束手無策的話,那么便是畏縮了。對敵亦是一樣,只要用信心去鼓舞自己,縱使失敗,精神上仍是勝利的。
——別人告訴我說一個天才可以創造自己的機會,事實上,一個人的深切期望不但可以創造自己的機會,甚至可以創造自己的天才。
——我絕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絕不會承認我是第二。
——修練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於擊破石塊或木板,我們更關心的是用它影響我們的整個思想和生活方式。
——僅學習某門派某人之機巧,即使發揮至極限,也非真正的搏擊。所謂成熟是指自我最深的覺悟,而非以做觀念上的俘虜。
——一個人有了自尊心,他才可以明確地去“指導”自己向正確的道路邁進。所以,人應該不斷地維持自己的尊嚴,尊嚴可以發掘自己的潛能,和促進自己的工作效果。不但這樣,我們每天要重複估計自己的潛能,看看是否有所增加。
——有時,尊嚴是不容易得到的,為了某些利益,可能會拋棄一切尊嚴;或為了虛名,尊嚴也不顧了。總括地說,世人一般所熱心的是沽名釣譽。沽名釣譽或妄自尊大均不足為法,所以人生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了解自己。
——自我了解是最為困難的,我們很容易發覺到想發揮自己的才幹實際上是滿途荊棘,所以一個有天才的人應該儘量發展他的事業,迫使自己去創造新業,所得的成就是萬世不沒的。
——一般人最大的通病便是太自滿,一味以為自己了不起,於是便缺乏上進心了。另一種人則太不知足,貪得無厭,毫無自律可言,更談不上自我警惕。貪婪的人無法掩蓋他自己丑惡的面目,他的身體是透光的,他生活在戲劇化的人生里,結果使自己陷於不能自拔的深淵。
——想要增加自己的信心和尊嚴,只要多作實際行動,實際行動可以表現自己的才幹,同時你會懂得和洽地與人相處。
——光是知道是不夠的,必須加以運用;光是希望是不夠的,非去做不可。
——隨著時間的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樣會死去,會慢慢地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而我們還活著。我們不得不去領悟自我,發現自我,表達自我。擁有使用武力的權力者,官員,軍人,警察,法官等,一定要由明智的思想所控制。沒有理智的武力很可能會變成暴力。
——我們為什麼會害怕?這是由於我們做事不能當機立斷,一旦猶豫不決的時候,我們便會畏縮。但如果能夠對某件事作明確的判斷時,不論有無價值,我們都不會畏縮。
——想要增加自己的信心和尊嚴,只要多作實際行動,實際行動可以表現自己的才幹,同時你會懂得和洽地與人相處。
——讓你的思維如水一般沒有束縛,招式變幻的偉大可以在水中得到啟迪。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夠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可以存在於任何空間,沒有什麼能夠超越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李小龍大學時一篇武術哲學論文

太極又叫作陰陽,是中國遠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末期就已經創立的一種理論學說。它把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歸納為陰陽兩大類,用雙魚符號來表示。此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爭鬥,相互轉化,循環不息。
“陽” 代表肯定、積極、雄性、實際、明亮、白晝、熱量等;而“陰”則恰恰相反,它代表否定、柔軟、雌性、脆弱、黑暗、夜晚、寒冷等。太極的理論基礎是,世上萬物是沒有一成不變、保持永久的。換而言之,當事物發展到鼎盛期後,就會由盛轉衰,此時的衰即是“陰”,而衰到極端的時候則轉入盛,此為“陽”,盛是引起衰的因由,反之亦然。而整個的過程則是盛衰交替重複的過程。
由此可看出兩種力量,雖然它們表現出的是一種矛盾的兩方面,而事實上卻是相互依賴。換個角度講,是統一不可分的。在武術中陰陽的運用原則體現在和諧統一的韻律中,它要陳述的一點就是萬事協調而非彼此對抗,並非是對抗的力量和動作。凡事發乎自然,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絕不刻意或竭力而為。
當對手A發力,即“陽”於對手B,B不必再以力來抗擊他們,也就是說不以“陽”克“陽”,而是以柔克剛,以陰制陽,將對手力量轉卸到別的方向。當A力量即將用盡之際,“陽”即開始轉為“**則在其力道將竭之際,發動力量(陽)來反擊對手。所有的過程純系發乎自然而非竭力之為。B以其和諧、連貫的動作來擊破對手。協調定律及自然法則告訴習武之人應該忘掉自己,並將自己融於對手的發勢、變勢動作中,不要先發制人,而是隨著對手的動作而相應地動作。戰勝對手的基本觀點就是因循利導,借力發力。這也是為什麼習武人不首先出手,暴露自己攻擊目標的根本所在。
面臨攻擊,首先並非對抗,而是盡力控制對手攻擊。這也就說明了非抵抗及非暴力的原則,如同厚雪積壓下的松柏,雖然面臨壓力,但仍然能夠以柔克剛。這也正是柔的價值所在。
與日常人們所想的恰恰相反,“陰”即柔順,“法”則更關乎於人的生命與自救。因為屈服所以生存,與之相反的陽法則表現了一種強硬和悍氣,這往往使一個人在某種壓力下突然崩潰,此即所謂至剛則易折。功夫中移動的方式與頭腦的反應一致。事實上是頭腦在支配身體動作的方向感,身形隨意念而動。為了更好地演練功夫中的每招每勢,必須要放鬆動作,在放鬆形體之前應首先使意念及精神放鬆下來。為了達到這一點,習武之人必須能夠保持一種靜謐與平和,即掌握好“非意念”原則。這並不是說大腦要一片空白,而是講它包含了所有的情感,這並非簡單的心境平和。
習武人的意識就像自己的一面鏡子,它一無所有,但又包羅萬象;它接納一切,但卻又一無保留;無為無欲,卻又隨時準備接納,以無意識用以支配整個意識。就像我們用眼睛去看東西,有時為了歇歇眼睛,雖然眼睛並沒有閉上而是盯著某個物體在看,但是實際上卻是視而不見,眼中無物的狀態。
因此,功夫中的注意力集中並非是通常的集中全部精力在某件事物上,而僅僅是對外界隨時可能發生的事件發生之前一種保持靜態的警覺性。這種精力的集中就好像觀看一場足球賽,你並沒有關注某個控制著球的隊員,而是在關注整場比賽發展的動勢。在格鬥中,功夫高手都在忘記自己的存在而隨著對手動作而動。他放棄了所有的自我反抗意念,而採取了一種柔順的態度。他將意念放鬆,使動作解除了包袱。而一旦意隨念生,動作也會隨之啟動,立即展開對敵人的攻擊。
這個世界上人熙來攘往,並注定了他會是誰,會有什麼樣的麻煩。他們力爭上遊,以圖出人頭地。這種抱負對於習武之人來講並不適用。習武者應拋棄所有個人獨斷專行的強烈競爭心理。習武者,如果他很優秀,他根本不會有驕傲自滿的情緒。驕傲會使人產生一種優越感並且會輕視別人。驕傲還會產生恐懼和不安全感,因為當他的目標定得很高並且達到了這種高目標時,他會不知不覺地產生一種害怕失去目前這種高高在上的地位的心理恐懼,於是如何保護現有的地位會成為其最重要的需求,這會使之緊張不安。
當我們知道功夫的目標在於自我教化時,便會了解到“內在的自我”才是一個人真正的自我。因此為實現真實的自我,習武者並不讓自己生活在別人的觀點支持下,他們追求於不斷地自我充實和提升中。功夫大師們與初學乍練的後生小輩們不同,他們強於自製,保持平和與謙遜,沒有一絲一毫欲望流露。通過不斷磨練,他們在精神上最大程度地放鬆了自我,變得更加自由。對於他們而言,榮譽地位被棄之如糞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