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麟

李學麟

李學麟,男,1954年12月出生,祖籍福建永泰,大學文化。現任福建中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杏苑國醫診治中心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主任醫師,為第一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福建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常務理事兼秘書,福建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理事。

基本信息

人物小傳

李學麟李學麟

李學麟出身於中醫世家,其父李子光擅長中醫內、兒兼通婦、骨傷、針灸科疾病的診療,以精湛的醫術享譽福州一帶。長兄李學耕、次兄李學堯均繼承父業為醫,尤其是長兄李學耕系福建中醫學院兒科教授,作為福建中醫兒科的學科帶頭人而享譽全國。在家庭的薰陶下,李學麟幼時即對中醫感興趣,13歲國小未畢業即在母親的督促下抄誦《醫學三字經》、《湯頭歌訣》、《藥性賦》等中醫入門醫籍,因文化大革命而休學後則隨父侍診,抄寫處方,聆聽教誨,廣覽家中醫籍,打下了良好的中醫基礎。複課上中學後即施展其所掌握的醫學知識為師生服務,並曾擔任當時學校《衛生常識》這門課中針灸知識章節的講授任務。中學畢業後次年即去插隊,一個月後即因其具有的特長被所在的農場安排在醫務室中擔任衛生員,在此期間更是閱讀了大量的醫書,並通過《基礎醫學問答》、《臨床醫學問答》、《農村醫生手冊》等自學了一些現代醫學知識。1977年初,經過努力爭取,參加了福建醫科大學中醫系(福建中醫學院復辦前身)舉辦的第二期福建省中醫進修班半年培訓。學中醫系(福建中醫學院復辦前身)舉辦的第二期福建省中醫進修班半年培訓。

1977年秋,全國高考恢復了,李學麟於當年考上了福建中醫學院,經過將近5年的系統學習,於1982年畢業後一直在福建中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兒科擔任醫、教、研工作。他不僅繼承家傳的經驗,工作之餘,還常結合臨床實際,鑽研中醫經典理論,博覽群書,學習歷代名家經驗,並不斷吸收醫學新知識和掌握醫療新技術,致力於小兒熱病方向的研究,從傷寒、溫病等傳統學說入手,結合曆代醫家的心得、經驗,融傷寒、溫病理論於一爐,深入研究小兒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病機及治法、方藥,針對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提出以通陽和陰之法指導治療小兒感染性發熱、肺炎、哮喘、腎病及反覆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等急、危、疑難病證,每每能出奇制勝,故出診時求醫者甚眾。

2004年經過嚴格的選拔、考試,李學麟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遴選為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200名)研修項目人選之一。經過3年的研修,系統、深入地學習了中醫四大經典,撰寫了多篇學習筆記和論文,最後通過考核,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的稱號。

李學麟由於其具有深厚的中醫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不僅精通中醫兒科,併兼擅中醫內、婦、針灸等疑難病症,因此平時除了診治小兒患者,也經常接診內、婦等病人,以擅長針灸尤其是家傳的小兒飛針術而聞名。在2006年初因為醫院的發展需要,李學麟接受了醫院振興傳統中醫的任務,擔任了醫院的杏苑國醫診治中心主任,組建了傳統中醫病房和中醫工作室,通過發揮傳統中醫的優勢,採取中藥口服、針灸、貼敷等綜合方法以治療各種疑難病症,並大力開展學習中醫經典名著等措施,把中醫工作室和傳統中醫病房作為全省培訓高級中醫臨床人才的基地,以強化中醫人才隊伍的素質和水平。

學術經驗

李學麟李學麟

小兒雖然是“稚陰稚陽”之體,但由於陽氣在人體的生長發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在小兒時期更為突出。因而與成人相比較,小兒其生長發育過程尤為蓬勃、迅速,而精、血、津液等作為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因其臟腑功能的未臻成熟,往往顯得相對不足,且易受損,患病後往往有陽氣易亢、陰液易傷的特點,形成後世醫家所稱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的不穩定狀態。因此患病過程中除了陰氣易損、陽氣易傷之外,陽氣常可因陽氣鬱遏不能暢通、舒展、宣洩,行其正常的溫煦、升發、蒸騰等作用,失其自然調節作用時,則成為體內異常的“有餘”之陽氣(絕對),從而破壞陰陽平衡,導致百病叢生。因此應根據小兒陽氣的特點,對小兒疾病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陽熱過盛之證,既不可誤予溫補,也不可過用寒涼,使陽氣受到閉遏及戕傷,須時時注意予邪以出路,必要時還須套用溫熱藥鼓盪其閉遏或不足之陽氣,使其振奮而能驅邪外出,但使陽氣得到舒展、暢通並有所宣洩。只有這樣,才能使閉者開,郁者伸,滯者通,結者散,達到陽氣流通,暢達無阻,津液敷布表里上下,氣機升降出入有常,恢復小兒體內陰陽相對的動態的平衡目的。

主要成果

1988年參編《中醫學問答題庫·兒科學分冊》(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主持並參加多項省級科研課題研究項目,參與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難治性腎病的臨床研究”課題於1998年獲福建省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三等獎。

從醫近30年來,李學麟曾先後撰寫了20多篇論文,發表於國家級和省級專業雜誌。除臨床外,還擔任中醫學院本、專科班教學工作,2000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承擔了《中醫兒科學》、《兒科學》、《中西醫兒科學》、《中醫兒科臨床和進展》、《中醫兒科名著選讀》等課程的理論教學及臨床帶教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