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佳[工程師]

李夢佳,男,1974年生於新疆,現任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態屏障事業部總經理、總工程師。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和美國德雷塞爾大學。

基本信息

簡介

李夢佳,男,1974年生於新疆,現任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態屏障事業部總經理、總工程師。

1995年,獲得同濟大學岩土工程專業學士學位並在同年進入上海建工集團基礎工程公司;

1996年,考取同濟大學岩土工程專業研究生;

1999年,獲得碩士學位後,赴美深造;

2004年,在美國德雷塞爾大學獲得岩土環境工程和土工合成材料專業博士學位,同期進入美國GSE環境襯墊技術有限公司工作,先後任產品技術專家、高級研發工程師和產品經理等職;

2012年,加盟高能時代。李夢佳博士長期從事環境岩土工程和新型高分子聚合物土工合成材料領域的產品研發、工程套用和技術管理工作。

2001年至今,在重要國際學術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了20餘篇相關研究論文;主持並開發了10餘種新型環保土工合成材料產品,其中2項已獲美國專利產品;參與了近100個大型現代衛生填埋場、粉煤灰或污泥填埋場、採礦業堆浸場和尾礦庫,以及污染場地的修復和整治等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研究工作。

2012年11月,李夢佳博士入選北京“海聚工程”,同時被聘為“北京市特聘專家”。

人生經歷

家鄉——夢開始的地方

1974年,李夢佳出生在一個醫生和教師組合的家庭里。父母均是上海支邊的知識青年,接受過中專教育。在那個年代裡,這樣的家庭就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父母對李夢佳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李夢佳笑稱,父母是計畫生育政策的“先鋒”,因為沒有兄弟姐妹,所以父母就把全部的關注給了他這個“獨一代”(第一代獨身子女)。母親給予李夢佳的是“言傳”,經常會與他談心和交流。父親話不多,更多的是“身教”,從行動上教育李夢佳,如何成為一名有擔當的男子漢。

跟很多知青的孩子一樣,考回父母的故鄉,成了這個家庭的希望。1991年,17歲的李夢佳不負眾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同濟大學,成為岩土工程專業的一名大學生。新疆與上海相隔萬里,每次回家需要坐4天3夜的火車。那時候,留在上海,等父母退休後,一家人在上海團聚,成了李夢佳最大的心愿。

四年時光轉瞬即逝,李夢佳從同濟大學畢業後,成為上海建工集團基礎工程公司的一名普通工程師。在上海建工的一年多里,李夢佳主要從事岩土工程設計工作。從大學生到工程人員,對他來說,最大的收穫是讓自己知道了學與用的差距。

1996年,他再次考入自己的母校同濟大學,研讀岩土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三年後,李夢佳已成為一名碩士,並加入了上海閔行區住宅發展局景燦工程監理公司,擔任項目監理工程師。此時,出國看一看,開拓一下眼界的想法在李夢佳的心裡越發強烈。

赴美——求知升華之旅

1999年,美國德雷塞爾大學的校園中出現了一個高個子的中國人,他就是27歲的李夢佳,在拿到了該校的全額獎學金後,遠赴重洋,開始了岩土環境工程和土工合成材料專業博士學位的攻讀。德雷塞爾大學“工學結合”的特點,讓主張學以致用的李夢佳如魚得水。雖然博士生課程很繁重,但是李夢佳還是儘可能多的利用各種機會,進行專業實習。從2001年開始的3年時間裡,李夢佳一直在賓夕法尼亞州美國土工合成材料研究中心(GRI)擔任助理研究員,負責材料測試實驗室和土力學實驗室的工作,進行與博士學習相關的研究,參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資助的研究項目:土工合成材料的抗老化耐久性和使用壽命預測。並參與土工格柵,有紡土工布,無紡土工布,土工膜等聚烯烴土工合成材料,以及高密度聚乙烯波紋管等材料產品的標準測試方法的編制工作,如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標準和GRI標準。

2004年,博士研究生的最後一年裡,李夢佳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工作——吉事益(GSE)襯墊技術有限公司產品技術專家職位。既要準備博士論文答辯,又要適應新工作、新環境,困難可想而知,但李夢佳以超常的毅力,圓滿的完成了這兩項挑戰。在工作地休斯敦與學校費城的每月往返中,李夢佳以《利用基於溫度和壓力的加速老化試驗評價聚烯烴土工合成材料的抗氧化性能》的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

李夢佳自2004年開始就一直在GSE總部效力,8年中歷任產品技術專家、高級研發工程師和產品經理等職,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重要國際學術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了20餘篇相關研究論文,擔任專業審稿人10餘次,擔任國際學術會議分會主席1次;主持開發新型環保土工合成材料產品10餘種,其中美國專利產品2項,另2項產品美國專利正在申請中;作為ASTM組織D35技術委員會執委,參編10餘項土工材料施工和測試ASTM國際標準;參與了近100個大型現代衛生填埋場、粉煤灰或污泥填埋場、採礦業堆浸場和尾礦庫,以及污染場地的修復和整治等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研究工作。

回國——圓夢在故土

2012年5月14日,李夢佳的事業在中國的土地上重新起航,加入了高能時代,出任公司的生態屏障事業部總經理和總工程師。作為公司的核心業務之一,生態屏障事業部也稱之為“環境保護事業部”,它主要關注於污染的預防,涉及垃圾場防滲工程、水利生態防滲工程、冶金石化防滲工程和污水、滲濾液處理等多個領域。在污染物還沒有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時候,通過各種屏障手段將固體廢物和液體廢物與自然環境的水體、土體等自然進行隔斷,防止對環境的影響。“如果現在的環境的保護工作沒有做好,將來可能需要投入十倍和幾十倍的金錢與時間去治理和修復。”李夢佳這樣評價生態屏障工作的重要性。他負責事業部的工程、技術和管理運營工作。

作為擁有10餘年國外經歷的“海歸”,李夢佳給予團隊的不僅是一流的技術和管理,更重要的是一種先進而實用的思考方式。“作為一家從事環保行業20餘年的公司來說,我們不缺技術,缺的是一種理念。研發不能只局限於實驗室里,而是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有意義的研發。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要在這方面加大研發成本的投入。”李夢佳介紹著自己的經營之道。與美國他所帶領的十餘人團隊相比,在高能時代,他需要管理事業部的數十人,從戰略發展到日常瑣事,每一件事都需要他操心。對此,他也有自己的管理之道。他說:“每一個人不可能直接管理五個以上的人。這樣是沒有效率的,需要進行合理的授權,讓各崗位的人各盡其職。”2013年,行程剛過半,李夢佳和他的團隊已經完成了全年的任務。看來李夢佳的“實用主義”在高能時代又有了用武之地。

從事岩土環境工程和土工合成材料專業十餘年的研究,將國際最前沿的環保技術在中國套用和推廣一直是李夢佳的心愿。現在,他又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到了生物反應器填埋場技術研究與套用。中國每年產生近3億噸生活垃圾,普遍有機質和含水率較高。目前主要採取簡單的填埋技術,這樣的方式一方面不利於回收利用,另一方面垃圾的滲濾液還會對土壤、地下水源等進行污染。李夢佳和他的團隊希望藉助一種非危險液態廢物或水,加速分解垃圾填埋場的垃圾並利用沼氣發電。這樣既可以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也可以減少垃圾對環境的二次污染,同時還能加速填埋體的沉降量,延長填埋場的使用年限。預計2013-2014年,該項目科研投入在1500萬元——2000萬元。

雖然離開故土20餘年,但是李夢佳仍然心繫那個美麗的湖畔小鎮。從上世紀開始,國家就對可可托海的有色金屬進行了大規模的開採。目前礦藏開採已近尾聲。如何對原來的廢礦進行合理的回收處置,這是李夢佳關注的另一個課題,也是高能時代的主要業務之一——環境修復。李夢佳說,他很希望在今後的歲月用自己所學為家鄉做一點事,盡一個遊子的心愿,也希望可可托海像蒙古語意思一樣,永遠呈現出湛藍的天,綠色的林,白色的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