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航

李伯航

李伯航,農業科學家,玉米栽培學家。在玉米產量形成的生物學基礎、建成與促控技術、礦質營養以及高產規律等研究方面有所進展;在教學中注重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為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和發展玉米生產作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個人簡歷

1926年3月15日 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青坨鄉琶琶河村。

1944年7月-1946年6月 在河北省立通縣農業專科學校學習。

1946年7月-1948年6月 在河北省立農學院農藝系學習。

1948年7月-1956年6月 在河北省立農學院任助教等。

生平介紹

李伯航,1926年3月15日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青坨鄉琶琶河村。其父早年間曾去東北學徒,後與他人合夥經商,偽滿時期因難以維持生計而回到家鄉務農。李伯航7歲時開始讀私塾,9歲即赴樂亭西區嚴坨完小住校讀書,每周回家一次。這段經歷使他從小就養成了獨立上進、勤奮好學、頑強拼搏的性格。他13 歲時考入樂亭私立進修初級中學讀書,16歲在樂亭縣新寨鎮完小任教一年。1943年到北京弘達高中讀書,1944年考入通縣河北省立農業專科學校,1946年隨校一起併入河北省立農學院(今河北農業大學)。在河北省立農學院學習期間,因刻苦努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深得師友敬重,1948年7月畢業並留校任教。

李伯航剛一留校就趕上解放保定的戰役。當時南京國民政府開始將河北省立農學院遷往北平(今北京市)先農壇。學校教職員工陸續撤離校園,只剩李伯航等三名青年教師和兩名職員一起留守,負責運送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後於1948年10月撤到北平。北平和平解放以後,於1949年4月隨學校一起又遷回保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伯航以飽滿的革命熱情積極投身到教學和科研工作當中,於1955年加入九三學社。“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和教師一樣經歷了風風雨雨,教學與科研工作不能正常進行。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李伯航才迎來了他科教生涯的第二個春天。

曾任職務

他曾先後擔任河北省農學會副理事長(1978-1996)、中國作物學會第三和第四屆理事、北方玉米栽培研究會副理事長、《作物雜誌》和《玉米科學》編委、農業部雜交玉米專家顧問組顧問(1984-1996)、河北省人民政府經濟技術顧問、河北省玉米專家顧問團團長(1982-1995)、河北省科委顧問、河北省農委顧問、河北省農科院兼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石家莊現代化研究所學術委員等職。

主要論著

1 李伯航.《旱地玉米播種深度對保苗及產量影響的研究》.農業學報,1957,8(1):66~72

2 李伯航.《玉米》.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

3 李伯航,馮光明,何文斌.《玉米器官建成的主次關係的研究》.作物學報,1962,1(4):419~426

4 李伯航,馮光明,康伯齡等.《中耕對玉米器官的促控作用和產量關係的研究》.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62,1(2):19~30

5 張連桂,李伯航,馮光明等.《玉米雌雄花序建成過程的研究》.河北農學報,1962,1(1):41~48,等等。

技術成就

50年代初期,中國的玉米生產水平還很低,栽培技術和田間管理基本上仍沿用舊的傳統習慣。為了增強玉米栽培技術措施的科學性,1959-1964年間,李伯航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器官建成主次關係及栽培措施對器官促控影響的研究。通過這項研究,闡明了玉米在不同生長發育時期器官建成的主次順序、生長發育中心及栽培管理措施對器官建成的促控作用,明確了不同生育時期田間管理的主攻方向。他提出,苗期階段以根系的建成為中心,田間管理的主攻方向是“積極促進地下部生長,適當控制地上部生長,以達到根多、株壯而不徒長的苗相”。拔節至抽雄期是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並進階段,一方面生殖器官強烈分化,另一方面莖葉等營養器官旺盛生長,此期田間管理的主攻方向是“正確處理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之間的關係,在保證一定的營養生長前提下,積極促進生殖生長”。抽雄至吐絲期,營養體生長基本停止,進入授粉、受精階段,田間管理的主攻方向是“調節棵間濕度,改善授粉、受精條件,提高籽粒結實率”。開花至成熟階段以籽粒的建成和發育為中心,此期田間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保證足夠的養分和水分,防止葉片早衰,提高植株光合能力,減少籽粒敗育,爭取粒多、粒重”。在蹲苗、中耕、追肥時期三個措施對玉米器官建成影響研究方面,明確了這些措施不同時期對玉米器官的促控影響,特別是明確了蹲苗對地上部營養器官具有強烈的控制作用,蹲苗解除後雖然玉米植株的生長呈現加快的趨勢,但同時也使單株葉面積減小,抑制莖節的出現和伸長,乾物質積累顯著降低,籽粒產量下降。因此,他認為蹲苗只是穩產手段,而不是高產措施,並肯定了“蹲黑不蹲黃、蹲濕不蹲乾、蹲肥不蹲瘦、蹲壯不蹲弱”的蹲苗原則。器官建成主次關係及措施對器官促控影響的研究,為中國玉米田間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栽培技術措施的合理運用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