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洋

杉洋

杉洋鎮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東部,全鎮總面積 205 平方公里,轄 22 個行政村, 98 個自然村,人口 33500 人。

歷史

杉洋文化宮 杉洋文化宮

杉洋昔稱三陽、藍田,以 " 遍地多杉木 " 改稱杉洋。南宋理學家朱熹講學於此,因而又有 " 過化名區 " 之譽。古往今來,杉洋是古田縣東部重鎮,由於四面羅列群山,中間盆地,地形險要,古稱 " 杉關 " 。

旅遊景點

杉洋山清水秀,自然風光秀麗,所以杉洋自古以來頗有旅遊區名氣,早有號稱藍田八景的鳳林棲霞、獅岩積雪、象峰夕照、馬首嘶風、古洞流雲、天池引月、一線洞天、雲梯接漢、還有聞名的三井瀑布、藍田 書院遺址等。

鳳林棲霞

鳳林山系李氏祖祠地址。位於杉洋西南七里。山如摶鳳,朝霞夕照或晴雲雨霽,襯于丹楓蒼松之間,何異於摶鳳棲霞之中。清時杉洋李斌(字青如 , 官泉州教授 ) 為此吟詩: " 山如摶鳳下平林,風卷松濤調好音。遮莫年深毛羽殺,故教霞綺綴層嶺。 "

獅岩積雪

獅岩山乃余氏祖祠地址,位於杉洋北山,其山峰崢嶸,氣勢拔俗,遠觀如獅,近看似蟬,故余氏祖祠也叫禪林祠。建祠於北宋建隆三年(公元 979 年),明清時重修,規模宏大,雄偉壯觀。李斌詠詩: " 獅岩萃律倚雲開,誰幻冰容入望來,滿目寒光清色相,恍從天際下瑤台。 "

象峰夕照

東向,象山緊傍杉洋村,形如大象賓士河邊,適夕照,更栩栩如生,氣勢崔巍。李斌詩曰: " 危嶺象踞逼天真,蒼草閒披錦繡茵,夕照光搖渾欲翠,一泓流水淡描神。 "

馬首嘶風

杉洋南面山峰,形若駿馬奔騰,維妙維肖。李斌詩懷契其畫意 ,逼真生動。詩曰: " 良驥何年到此棲,不銜金勒騁沙堤,空山風度平林響,夜靜如聞對月嘶。 "

古洞流雲

古洞鄰杉洋北面,舊時藍田書院西側,頂蓋一塊 60 平方米巨石。洞深莫測,時有雲霧出,呈青映紫,傳說有仙居此。考古則證實古人類曾棲息其中。昔朱熹常帶門人在石上講學,遂稱此石為 " 朱子講學台 " 。李斌詩讚: " 玲瓏洞口待誰開 , 天半閉雲驀地來,不雲作霖歸意懶,積成空翠映蒼苔。 "

天池引月

位於 " 古洞流雲 " 下數十米,天然泉水地形似妝檯,月映其中,池壁上朱子題字 " 引月 " ,署名 " 茶仙 " ,還有詩句 " 月窟觀空靜我神。 " 李斌詩曰: " 穿雲度石下層嶺,分得蟾光半壑陰,夜靜風微天一色,長涵冰鏡照禪心。 "

一線洞天

景於杉洋村對面峭壁之上,人跡罕到。石壁內有洞 ,擎火可進,到十餘米處有一隙天光,洞深莫測。李斌詩吟曰: " 峭壁婷婷接天清,洞 門深鎖薜蘿橫,何年絕頂雲穿破,漏得晴光一線明。 "

雲梯接漢

村東,武夷支脈,高萬仞。舊時古田到寧德的道路經此,峭壁鑿道,梯路艱難,似雲梯接霄漢而得名。李斌行至此驚嘆: " 危嶺劈破石梯懸,獨立東峰第一巔,高通雲光低海岳,試橫長劍倚青天。 "

文化

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曾說它“昔議設縣不果”。它還與歷史上聞名的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朱熹、林則徐、沈葆楨、薩鎮冰都有過千絲萬縷的淵源。這個山間小村其諸姓始祖及其繁衍的子孫,竟有科舉奪魁二狀元、金榜題名九十進士、還有四相五將,二百多名朝廷命官。

粉牆黛瓦的積慶堂是一個清代的古宅子,它基本還保留了古代的規模和造型,建築風格精巧雅致,飛瓦重檐,雕樑畫棟,房屋大多是兩進結構,分廳堂、正房、廂房,中有天井,用於通風、採光,但不可避免的是,那曾經雕花的窗欞已破損不堪,那雅致的香閨也已掛滿蛛網……我只能從使用兩三百年來從沒換過的青銅大門門環、門鎖上,以及廳堂里掛著的“學海淵源”、“佩印堂”等字跡深刻、清晰的牌匾上,窺見遠古人們的匠心。流年似水,那些古人的談笑都已沉寂,但隱約間,古宅子內還激盪著當年的或豪邁或富貴的氣象。

除了積慶堂, 杉洋全村還有200多座古民宅,其中明代古宅有時思堂、三房厝、旗桿厝等十三座,清代的古宅有聚德堂、姑娘厝等。隨著居住在這些古民居里的鄉民們到外地謀生髮展,它們逐漸頹敗了,然而,任何一個走進這些古民居的外人,還是依然會為建築的精美和文化的氣息而震撼。??

一、有關杉洋的詩歌:

杉洋風光欣賞 杉洋風光欣賞

藍田好,仙路入桃源,秀水一條銀帶繞,奇峰四面玉屏環,人在洞中天。

待客到,指點問青田,余族只今丞相裔,李家原是帝王孫,唐末避仙村。

這是流傳下來的一首宋人的《望江南·藍田十詠》。

二、杉洋之名勝:

1、禪林祠:面積達3300多平方米的蟬林祠坐落於獅岩山下。蟬林祠內原有一副古聯:“五六月里無暑氣,二三里外有樵聲”。它生動地描繪出這裡的氣候與景象。

據傳這裡原建有“仙岩寺”,曾有僧人千餘,多是武僧。宋代建隆年間,這裡改建為余氏祠堂,仿北京“太和殿”而建,三進院落,依次而上。二進大廳上方“鏇天拱斗鳳凰池”造型尤為別致。祠內宋徽宗“檀越主尚書堂”直匾、朱熹“碧海開龍藏,青雲起雁堂”的對聯,清代邵武學者余元昂“豹變南山霧,鵬搏北海風”的詩句,都十分珍貴。祠前矗立著歷代科名旗桿石碣,讓人不禁遙想起當年學子們高中後的躊躇滿志。

在院內,有一株奇花,曾經上過電視台的節目。此樹高三米多,歲首開花,花朵卷而不舒,色紫,團團簇生於枝幹,猶如一朵朵紅銀耳,待到春末,花謝方長葉子,古田乾隆版《縣誌》載:“此花名叫苾芣,即是《詩經》中所謂的‘視爾如荍’的‘荍’……奇哉奇哉!”

杉洋李氏宗祠 杉洋李氏宗祠

2、鳳林祠:跟蟬林祠一樣,同樣有著古典韻味的是蟬林祠。

始建於唐天佑二年(905年)的鳳林祠占地2500平方米,坐落於 杉洋鎮西南3公里的鳳林山下,是李氏奉祀入閩始祖、唐朝狀元李誨的祠堂。從宋代至清代,鳳林祠李氏後裔中湧現過丞相、尚書、郎中、駙馬、提刑官等清官廉吏60多名。祠堂三進進深,幾經修葺,巍峨雄偉,是福州十邑名祠之一。

鳳林祠曾因大火而燒去大半部份,前院只留下兩隻巨大的餵馬槽,沉睡在一片稻田中,顯得無限落寞與寂寥。聽李氏族人家說,它們都是北宋崇寧間(約1105年)的古鳳林寺遺物,其中一條長7米,高0.8米,寬1.2米,看了讓人特別能發思古之幽情。 還有就是那豎著的高度4-7米、直徑0.6米的9根高高的圓形或方形的石柱。 柱上還雕刻著“××十三娘”、“××十七娘”字樣。當地民眾都傳當時的大雄寶殿和觀音堂等是由幾百根石柱、石樑建構而成。

鳳林祠前幾十米處有單騎退英軍的民族英雄林朝聘的墳墓。林則徐女婿江西巡撫沈葆禎特為之撰寫碑誌銘,為林墓增色不少。而祠內,大學者朱熹“春報南橋川疊翠,香飛瀚苑野圖新;雪堂養浩凝清氣,月窟觀空靜我神”等拓印手跡聯句及近代書畫大家李若初先生的詩書畫很是清秀,引人注目。??

杉洋文昌閣 杉洋文昌閣

3、文昌閣

閣內祀孔子、朱熹與關羽這“三聖”的文昌閣公園位於 杉洋杉洋村中心。

文昌閣又稱“文公祠”,封建時期為學子的鄉試考場,也是。他或許是想讓我在這樣的一個處所,能多受先先賢的文化薰陶吧。

面積近1000平方米的文昌閣主體閣樓始建於宋建隆年間(960年),清雍正12年(1734年)重建,為三層樓閣,仿宋木結構,六角台梁,飛檐斗拱。公園內四周是近百米的回型長廊,中間有一池一橋,為“映月池”與“引月橋”。古代,文昌閣不僅是鄉試考場,也是一個遊覽勝地,還是文人墨客吟詩作畫論著之所。而如今,文昌閣公園是 杉洋農民的精神憩園,依然在鄉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