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衣點頭

朱衣點頭

朱衣點頭,成語,作賓語、定語,指舊稱被考試官看中。出自明·陳耀文《天中記》卷三十八引《侯鯖錄》:“歐陽修知貢舉日,每遇考試卷,坐後常覺一朱衣人時復點頭,然後其文入格。……因語其事於同列,為之三嘆。嘗有句云:‘唯願朱衣一點頭。’”。一天,當他又發現一篇好文章時,抬眼朝鏡中瞧,果然看到有一個穿紅衣的老人拈鬚頷首,讚賞好文章,但回頭一看,身後杳無人影。當時一道參與閱卷的大詩人梅堯臣把蘇軾的作文《刑賞忠厚之至論》拿給歐陽修看,歐陽修又驚又喜,以為本科得到了異人。

基本信息

成語出處

典源

明·陳耀文《天中記》卷三十八引《侯鯖錄》

“歐陽修知貢舉日,每遇考試卷,坐後常覺一朱衣人時復點頭,然後其文入格。……因語其事於同列,為之三嘆。嘗有句云:‘唯願朱衣一點頭。’”

釋義

宋朝有一位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的歐陽修,他為人耿直,敢於進諫,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十分重視培養後進,曾擔任過翰林學士。

傳說,歐陽修任翰林學士、主持貢院舉試時,每次拿起朱筆批閱考卷,總覺得有一個穿著朱色服裝的人站在他後面,嚴肅地注視著他手中的朱筆。

起初,歐陽修以為是侍從站在他身後,但回頭看時,又無一人。這朱衣人頭一點,他批閱著的文章便是合格的;否則,就不合格。因此,歐陽修覺得非常奇怪。

後來,歐陽修把這件事告訴給同僚,同僚們無不感到驚異。

朱衣人在歐陽修身後點頭的這件事傳開後,那些參加考試的人,心裡常常暗暗禱念:“唯願朱衣一點頭”就是希望自己的考卷合格,被錄取。

成語故事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官至參知政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運動領袖,積極培養後進。“八大家”中宋之王安石、曾鞏、三蘇父子都可謂其門牆桃李。宋仁宗嘉?二年(1057年),歐陽修與端明殿大學士韓子華等一起主持禮部大考。考畢,歐陽修閉門考試院,不辭辛苦、夜以繼日地評閱試卷。看著看著,仿佛覺得身後有個穿紅衣的人頻頻點頭,表示讚賞,他硃砂筆一揮,便是一篇入選佳作,不由暗暗稱奇。更奇怪的是,他一連批閱的幾份佳作,似乎都覺得背後朱衣人在點頭,而閱平庸之作卻無此感。歐陽修原以為是懂得鑑賞文章的侍吏在點頭。可回頭一看,室里空無一人。如此反覆幾次,他以為是幻覺,便悄悄取來一面銅鏡,置於案頭。一天,當他又發現一篇好文章時,抬眼朝鏡中瞧,果然看到有一個穿紅衣的老人拈鬚頷首,讚賞好文章,但回頭一看,身後杳無人影。歐陽修把這一奇怪的情景告訴一起閱卷的同僚,大家都讚嘆不已,懷疑有神仙相助。為此,歐陽修曾吟就“惟願朱衣一點頭”的詩句,表達了為朝廷選拔賢士的美好願望。果然,拆卷登分時,佳作累累;放榜之日,蘇軾、蘇轍、曾鞏等後起之秀皆名列前茅。連宋仁宗回宮後都抑制不住興奮。向章獻太后報喜:朕為子孫擢拔了王佐將相之才(指蘇軾兄弟等人)。當時一道參與閱卷的大詩人梅堯臣把蘇軾的作文《刑賞忠厚之至論》拿給歐陽修看,歐陽修又驚又喜,以為本科得到了異人。蘇軾殿試中了乙科,寫信答謝主考官,歐陽修讀了信,告訴梅堯臣:“老夫要避這個後生,放他出人頭地!”後來,蘇軾的詩文一寫成,就會為人傳誦,每次傳到歐陽修處,他總要興奮一整天。有一天,他與兒子歐陽?談詩論文,提到蘇東坡時,十分感慨地說:“你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世人再也不會提起我了。人們只知有蘇子瞻而不知有我歐陽永叔了!”有宋一代文宗,有如此伯樂慧眼,若谷虛懷,確實難能可貴,想必他與冥冥之中頻頻點頭的紅衣老人身無彩鳳,心有靈犀矣!後人遂用“朱衣點頭、朱衣點額、點頭朱衣”等指科舉中選或被考官看中;以“朱衣使者”稱考官。湯顯祖《牡丹亭》第41出:“且當青鏡明開眼,惟願朱衣暗點頭。”馮夢龍《警世通言》:“年年科舉,歲歲觀場,不能得朱衣點額,黃榜標名。”王世貞《鳴鳳記》第23出;“三策獻君前,點頭朱衣聖恩眷,慶朝廷明盛,羅網英賢。”梁章鉅《稱謂錄》卷24:“朱衣使者,宋人詩中屢見,亦言試官也。”

作家朱衣點頭

朱衣點頭朱衣點頭

原 名: 占 江

性 別: 男

婚 姻: 單身

職 業: 自由職業

現居地: 浙江 杭州

家 鄉: 安徽 安慶

個人經歷:

曾任雜誌編輯,現全心回歸文學創作。

個人簡介:

已出版長篇《親愛的,我們離婚吧》(共2冊)《結婚五年》。已完成長篇《親愛的,我們離婚吧》《我可以再愛你嗎》《原諒我不能娶你》《結婚五年》。影視劇《親愛的,我們離婚吧》《原諒我不能娶你》《結婚五年》均在籌拍中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