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聿鍔

朱聿鍔(?-1659年),男,隆武二年十一月襲封為唐王。

朱聿鍔(?-1659年)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後裔,唐裕王朱器墭之子,隆武帝朱聿鍵、唐藩王朱聿鐥、紹武帝朱聿鐭之弟,隆武二年十一月襲封為唐王,蓋紹武建號時所封,史稱南唐王,與隆武帝、紹武帝合稱“南明三聖”,邵廷采曰:“唐王兄弟三人,皆儒雅有君人之度,與他藩絕殊”。清順治三年,清將李成棟攻陷廣州,紹武帝被俘,自盡。朱聿鍔得以逃脫,率宗族往依虎賁將軍王興於文村。己亥,桂王入緬,文村始降。朱聿鍔亦死去,得以不辱【1】,其後裔北潛隱居於湖廣寶慶府(今湖南邵陽市)邵陽縣白鹿村。1757年冬,朱聿鍔五世孫曾應簡、曾應徵徙川於重慶府定遠縣曾家轉耳子(今四川省武勝縣賽馬鎮堰塘灣村)。
1632年(崇禎五年)朱聿鍵繼為唐王,封地南陽。朱聿鍵在王府內起高明樓,延請四方名士。1636年(崇禎九年)八月,清兵入塞,克寶坻,直逼北京,京師戒嚴。朱聿鍵上清順治三年,清將李成棟攻陷廣州,紹武帝被俘,自盡。朱聿鍔得以逃脫,率宗族往依虎賁將軍王興於文村。己亥,桂王入緬,文村始降。王興自焚死,朱聿鍔亦死去,得以不辱。疏請勤王,不許,乃自率護軍千人北上勤王。行至裕州,巡撫楊繩武上奏,崇禎帝勒令其返回,後朱聿鍵因與農民軍相遇交鋒,兩名太監被殺,乃班師回南陽。冬十一月下部議,廢為庶人,幽禁在鳳陽高牆。崇禎帝改封其弟朱聿鐥為唐王。1641年(崇禎十四年),李自成攻陷南陽,殺死朱聿鐥。
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大順”,之後向北京進兵,三月十九攻克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盡,明朝宗室及遺留大臣多輾轉向南走。此時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大體據有淮河以北原明朝故地,張獻忠於八月成立的“大西”政權則據四川一帶,清朝政權則據有山海關外的現今東北地區,且控制蒙古諸部落,而明朝的殘餘勢力則據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崇禎帝在北京自縊死後,五月初三,南京擁從洛陽逃出的福王子朱由崧為監國,1644年6月19日(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改次年為弘光,實行大赦。在廣昌伯劉良佐奏請下,囚於鳳陽的朱聿鍵也被釋,並封為南陽王。南明時代自此開始。弘光帝的基本國策以“聯虜平寇”為主,謀求與清軍連合,一起消滅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農民軍。
明朝南渡前後,大順已被清朝擊潰,李自成先後丟失北京和西安,退往湖北。1645年(弘光元年)三月,多爾袞將軍事重心東移,命多鐸移師南征。此時弘光政權內部正進行著激烈的黨爭,暴發太子案,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不願與李自成正面交戰,以“清君側”為名,順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南明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時在揚州雖有督師之名,卻實無法調動四鎮之兵。一月之中,清軍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四月廿五,南明兵部尚書史可法,在揚州率老百姓抗擊清兵。後揚州城池破,清軍屠城,揚州百姓死難八十萬,史稱“揚州十日”,是明末第一慘案。揚州城陷,史不屈遇害於梅花嶺。揚州十日的屠殺徹底擊垮了南明的脊樑。隨後,清軍渡過長江,克京口鎮江。弘光帝出奔蕪湖。五月十五眾大臣獻南京投降清兵;五月廿二弘光帝被擄獲,送往北京處死,弘光帝在位僅一年,即覆滅。
1645年閏六月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並迅速得到各省的承認,隆武帝是南明時期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勵精圖治,關心百姓疾苦,一洗前人弊端,基本國策改以“御虜”為主。隆武帝在用人取捨上力戒門戶之見,不咎既往,只要參與抗清就量才錄用,其中福建的鄭成功、廣東的王興因堅決抗清得隆武帝賞識和分封。1646年(隆武二年),南明重臣鄭芝龍拒不發兵,以致清軍隊長驅直入福京,並於長汀俘獲了朱聿鍵和曾皇后,並將他倆分別押入轎子送往福州。到閩江支流九溪邊停下休息時,曾皇后猛然竄出轎子,哭喊一聲,陛下宜殉國,妾先去了,縱身跳崖身死。朱聿鍵也幾次想自盡,都因清兵的嚴密監守而未成,於是絕食而死在福州囚處[2]。時為唐王的朱聿鐭和隆武朝的宮員逃到廣州。
1646年十月初十,桂王朱由榔依據隆武帝遺詔監國於肇慶,11月18日稱帝,是為昭宗,以次年為永曆元年。由於十月二十日,朱由榔逃往梧州。這種行為無異於放棄廣東,導致永曆朝廷在廣東人心盡失。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朱聿鐭援引“兄終弟及”自立於廣州,改元紹武。同年臘月十五,清將李成棟導由福建攻入廣東的清兵混入城內,奪占廣州,朱聿鐭被俘,自盡,結束了他為期41天的皇帝生涯,時為唐王的朱聿鍔得以逃脫。十一月十五,鄭芝龍不顧鄭成功苦諫,北上福州降清。
1647年(永曆元年)正月,朱聿鍔率宗族從廣州逃到抗清名將王興控制的今台山大隆洞地區,王興奉其為主,用船經海路把他帶到萬山之中、四鄰大海的文村(今台山汶村鎮),在緊鄰陳姓村落東邊建唐王行宮和將軍府等建築物,將文村定為南唐王朱聿鍔治下的首府,築城牆、建城門、挖護城河,改名為“文安城”。朱聿鍔親封四道城門:東陽(意指唐王的權力來自東方。為唐王、將軍和其他將臣出入之門)、南熏(紀念唐王從南海而來並讓朱氏“三聖”即隆武帝、紹武帝和唐王之德義熏於鄉。為唐王宗親、將軍族人和其他將臣家屬出入之門)、西康(展現唐王希望臣民康居樂業的愛民之心。為陳姓村民出入之門)、北拱(表達唐王、將軍所部北上抗清之決心。僅為哨所之門),奉永曆年號,用明朝服制,文村政權由此產生。王興得主後大得人心,新寧南部的六村、田稠、沖柴等鄉村都組織力量前來支援,在大塘抵禦了清將張道瀛、郝尚文的數次進攻。相持幾個月後,清提督李成棟帶領大軍來攻,朱聿鍔、王興部隊部分人馬突圍轉進海上。後來,朱聿鍔、王興部隊又控制了海宴大部分地區和大隆洞,與占據下川作基地的陳奇策,互為犄角,保衛著文村政權,繼續抗清。而揭陽的益王朱由榛(1647)、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稱監國與永曆帝爭立。鄭成功也在南澳一度立淮王朱常清(1648)為監國。
1648年(永曆二年),唐王朱聿鍔積極聯合農民軍抗清,廣大人民民眾奮起支持。四月初十日,清朝廣東提督李成棟在朱聿鍔的感召下倒戈歸明,並脅迫清朝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佟養甲也投降南明,奉永曆年號。八月初一,朱聿鍔令王興迎永曆帝移駐肇慶並上表臣服,隨後勸鄭成功效仿,廢除淮王朱常清監國,奉永曆年號。王興因此受封為廣、肇、會、寧、恩、陽總兵,領兵駐守恩平、新會、陽江等地,擴軍屯糧,抗擊清軍。
1649年(永曆三年)十一月,清廷命令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各率所部合兵2萬,同征廣東。1650年十一月二日,廣州城陷。在廣州保衛戰中,陳奇策率領戰船500餘艘,由下川前去支援。他們在三水登入,作戰失敗,退回下川。廣州失陷後,朱聿鍔、王興鎮守恩平。
1650年(永曆四年),朱聿鍔、王興意欲奪回廣州,朱聿鍔上表永曆帝封王興為左軍大都督,掛虎賁將軍印。朱聿鍔、王興遂率軍轉戰電白、兩陽、三水、順德等地,準備進攻廣州,可惜孤軍無援,無功而返,最後只得退回文村。
1651年(永曆五年)一月,不知好歹的清知縣鮑之奇,竟敢到恩平就任,被朱聿鍔、王興守將何國佐、陳鶴仔當堂殺死了。此事激怒了尚可喜、耿仲明,派出大隊兵馬來攻。朱聿鍔、王興部隊退出恩平城,到恩平、新寧邊區活動。十一月,清總兵許爾顯兵分3路進攻朱聿鍔、王興部隊。朱聿鍔、王興部隊機動作戰,撤出根據地文村,保存實力。
1652年(永曆六年),許爾顯部一走,朱聿鍔、王興又控制了文村及外圍的據點。朱聿鍔、王興在文村“熬海鑄山,務農積粟”,發展製鹽業,建倉庫,鑄刀槍,構築溝壘;又禮賢下士,招兵買馬,壯大自己。很快,朱聿鍔、王興就建立了一個擁有新寧、恩平兩縣南部地區的敵後政權。從此,文村成為李定國與台灣鄭成功聯絡的中繼站,雙方使者不時經過這裡。
1653年(永曆七年)三月,大西農民軍李定國部由廣西柳州兵分兩路進軍廣東。李定國部攻打肇慶城40天不下,被清朝援軍所敗,退兵柳州。
1654年(永曆八年)李定國部二攻廣東,三月取得高州大捷後,李定國大軍前鋒來到陽江,朱聿鍔、王興已集中兵力攻下了恩平城,活捉清知縣王奇。李定國到恩平,令虎賁將軍王興率所部做開路先鋒,開始進攻廣州的海上門戶新會城,同時派凌海將軍陳奇策率領水師從海路進攻江門。六月進攻新會時,文村大地主陳王道趁機派人到新寧城與清知縣聯絡,向清朝告密,引清軍乘虛而入攻打文安城,朱聿鍔、王興所部不得不回師出擊清軍及歸附陳王道的橫崗、那馬、小擔等村,奪回文安城,雖取得文村大捷,卻造成進攻新會失利,得不償失。八月陳奇策攻占江門,擊斃清廣東水師總兵蓋一鵬。十月,李定國親統聯軍猛攻新會,先後採取挖掘地道、大炮轟城、伐木填濠等戰術進行強攻,都因守城清軍負隅頑抗,未能得手。新會圍困日久,糧食告罄,城中清軍竟然屠殺居民為食。至十二月,清廷援軍抵達,向明軍發起總攻,明軍抵敵不住,全線潰敗。李定國撤回廣西,朱聿鍔、王興復撤回文村。
1655年(永曆九年),雖李定國戰敗撤出廣東,但還有王興、陳奇策、蕭國龍、鄧耀等人率領殘部,退據深山或海島繼續堅持抗清鬥爭。朱聿鍔、王興退居新寧縣的文村,陳奇策退據新寧縣下川島,蕭國龍退據陽江永豐寨,鄧耀退據欽州龍門島,成為廣東最後抗清的幾個據點。
1656年(永曆十年),據守下川的陳奇策見廣東抗清的大勢已去,自動撤出,率兵西航,與退據龍門島的鄧耀會合去了。清平南王尚可喜趁機派兵進攻朱聿鍔、王興部隊,但只能占領廣海城;進一步西進,就遭到朱聿鍔、王興部隊的抵抗,寸步難前。
1657年(永曆十一年),尚可喜率兵三萬圍剿文村,相持數月,朱聿鍔、王興頑強抵抗,清軍折兵萬餘而退,取得文村又一次大捷。朱聿鍔的戰將王興因堅持抗戰,累加官保柱國少師,晉廣寧伯。同年,永曆帝確認朱聿鍔的長兄隆武帝朱聿鍵已死,上廟號紹宗,改諡號為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3]。
1658年(永曆十二年),尚可喜乘台山饑荒率兵十萬海陸圍攻文村,從當年五月至翌年八月,圍剿十五月之久。
1659年(永曆十三年)八月,城中糧盡,將士羅掘俱窮,樹皮草根食盡,但朱聿鍔、王興部將士仍堅貞不屈,奮抗清兵,雖然山窮水盡,餓死者仍執戈縝目,並無一兵一卒叛逃。尚可喜乘朱聿鍔、王興之危,派遣謀士金光入文村招降。朱聿鍔、王興知道永曆帝在雲南無法立足,已逃亡緬甸,南明政權實際已經滅亡,均決心以死殉國。他們接待了金光,又派使者去見尚可喜議降。降議已定,朱聿鍔、王興召集部下,分發錢財,勉勵大家回鄉耕田,待機而動。朱聿鍔隨之在三聖堂託孤於連城璧,安排宗族潛逃,借“仲質”之名、假明朝刑部尚書何喬新之口、以南宋曾鞏自喻立德立言,令族人隱姓埋名,改隨曾皇后姓,賜予50字奉之。連城璧率王族逃出,朱聿鍔亦服毒而亡,以身殉國,得以不辱,其屍首葬於何處至今是個謎。王興的兒子們逃走後,其妻也率15個妾自縊,王興則將妻妾遺骸放置在火藥上,引火自焚,追主而去,死事慘烈,古今罕見(1952年11月24日在廣州河南南箕村附近的山上,發現了王興墳墓和墓誌,還有其妻妾的遺物金耳環和金手釧)。至是,南明在廣東最後一個抗清堡壘歷時12年的文村政權宣告滅亡。
1.邵廷采.《東南紀事》.上海:上海書店,1982年:170
2.隆武帝汀州遇難.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13]
3..錢海岳《南明史·本紀第二》
附:
唐王世表 
唐定王 朱 桱 (公元1391年-公元1415年)[洪武二十四年~永樂十三年]
唐靖王 朱瓊烴 (公元1421年-公元1426年)[永樂十九年~宣德元年]
唐憲王 朱瓊炟 (公元1428年-公元1475年)[宣德三年~成化十一年]
唐莊王 朱芝址 (公元1477年-公元1485年)[成化十三年~成化二十一年]
唐成王 朱彌鍗 (公元1487年-公元1523年)[成化二十三年~嘉靖二年]
唐成王 朱彌鉗 (公元1525年追封)[嘉靖四年]
唐敬王 朱宇溫 (公元1525年-公元1560年)[嘉靖四年~嘉靖三十九年]
唐順王 朱宙栐 (公元1562年-公元1564年)[嘉靖四十一年~嘉靖四十三年]
唐端王 朱碩熿 (公元1571年-公元1632年)[隆慶五年~崇禎五年]
唐裕王 朱器墭 (追封)
隆武帝 朱聿鍵 (公元1632年-公元1636年)[崇禎五年~崇禎九年]{清順治三年八月(公元1646年)被俘殺}
唐愍王 朱聿模 (1636-1644年) (崇禎9年-崇禎十七年)
紹武帝 朱聿燠 (公元1646年-公元1647年){紹武元年12月~紹武二年一月二十日}
唐王 朱聿鍔 (1646年~1659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