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瑰墓

婺源縣博物館院牆旁,過了小橋前行不足一里地,就到了朱熹一世祖墓,這裡葬的是朱熹始祖朱瑰,即婺源茶院朱氏一世祖朱瑰之墓。 翌年春,朱熹離開婺源。 朱熹自稱婺源茶院九世孫,訖於其子朱熟一輩,共為十世。

朱熹生於福建,終在福建,也曾在福建為官,每到一處,他必興辦書院,最有名的兩所書院“武夷精舍”和“考亭書院”分別是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和建陽。而朱熹的祖墓卻是在皖南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饒地區),也就是說他的原籍是婺源。

朱熹別號紫陽,婺源縣城所在地紫陽鎮因此得名。

婺源縣博物館院牆旁,過了小橋前行不足一里地,就到了朱熹一世祖墓,這裡葬的是朱熹始祖朱瑰,即婺源茶院朱氏一世祖朱瑰之墓。

朱瑰,為歙州(歙州後改為徽州)衙內指揮。唐天祜三年(公元906年),朱瑰奉刺史陶雅之命,領兵三乾戍之婺源,官制置茶院,後家遷婺源,成為婺源朱氏之始祖,因稱一世茶院。

朱熹一生兩回婺源。紹興十八年(1149年),朱熹中進士,這一年的冬季,19歲的他衣錦還鄉尋根問祖、祭祀祖墓。看到一世祖茶院公的墳墓已經破舊不堪,朱熹由衷感慨,並修葺了祖墓。翌年春,朱熹離開婺源。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第二次自福建返抵故里婺源,這時的朱熹已經46歲了,他發現先祖的墳很難尋找,便率族人將連同祖墓地索回,伐石崇土,再次重新修葺,親制《告始祖茶院府君墓文》,並決定修撰婺源茶院朱氏世譜,確定以先祖朱瑰為婺源朱氏始祖,定為一世。朱熹自稱婺源茶院九世孫,訖於其子朱熟一輩,共為十世。並議定撰修婺源茶院朱氏世譜。朱熹為此特撰寫了《婺源茶院朱氏世譜序》,告之“十一世以下,來著未艾,徽、建二族,自今每歲,當以新收名數更相告語,而附益之,兩書如一,傳之永遠,有以不忘宗譜之誼,”嘉定八年(1215年朱熹已離世15年),朱熹季子朱在回婺源,贖得墳禁邊地一片使祖墓拜掃祭祀的地方更加寬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