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祥

朱炳祥

朱炳祥,男,武漢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武漢大學人類學學科碩士點創建人,兼任湖北省社會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類學會理事等。曾任武漢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1990年代提出“文化發生學”的概念並出版了四部系列專著,受到哲學家張岱年、民族學家劉堯漢、詩經研究專家夏傳才等著名學者的褒揚和鼓勵,被認為具有“開創性”和“首創精神”。2000年代將學術實踐由“重在典籍”轉向“重在田野”,在大理周城白族村進行過為期22個月共600多天的田野工作,其間從田野材料出發提出的一些理論觀點被認為“以中國民族學案例修訂了國際人類學研究的理論框架”。自2011年以來,對國際人類學的“科學民族志”與“後現代民族志”進行反思,提出“主體民族志”的新概念並努力進行理論探索與民族志的系列寫作實踐。

主要代表作

1、《村民自治與宗族關係研究》(武漢大學學術叢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社會人類學》(第二版),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國家級教材,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3、《伏羲與中國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中國詩歌發生史》,武漢出版社2000年版。

5、《民族宗教文化的現代化》,《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6、《繼嗣與交換:地域社會的構成——對摩哈苴彝村的歷史人類學分析》,《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

7、《宗族的民族性特徵及其在村民自治中的表達——對撈車土家族村和摩哈苴彝族村的觀察》,《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

8、《“農村市場與社會結構”再認識——以摩哈苴彝族村與周城白族村為例對施堅雅理論的檢驗》,《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9、《反思與重構:論“主體民族志”》,《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10、《再論“主體民族志”:民族志範式的轉換及其“自明性基礎”的探求》,《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

主要教授課程

1、 社會人類學

2、 文化人類學

3、 人類學原著選讀

4、 人類學田野工作

5、 白族文化專題

主要科研項目

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村民自治與宗族關係研究”(2002年,批准號:02BSH011)

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地域社會的構成:從傳統到現代:以摩哈苴彝族村與周城白族村為例”(2005年,批准號:05BSH029)

3、 國家社人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民族地區宗教文化現代化調查研究”(2011年,批准號:11ASH007)

主要獎項

1、 《民族宗教文化的現代化》(獨撰),獲教育部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2006年);

2、 《宗族的民族性特徵及其在村治中的表達》(獨撰),獲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9年);

3、 《繼嗣與交換:地域社會的構成》(獨撰),獲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7);

4、 《彝族吉符“卍、卐”研究》(合撰,第一作者),獲雲南省人民政府第七屆(2001-2002)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5、 《楚辭學史》(合著,第二作者),獲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屆(1994-1998)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1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