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鎮[朱昌鎮]

朱昌鎮[朱昌鎮]
朱昌鎮[朱昌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朱昌鎮位於畢節西南部,總面積106.8平方公里,全鎮有14個行政村,145個村民組,有10660戶,42493人。

基本信息

朱昌鎮位於畢節西南部,東鄰鴨池鎮,南壤岔河鎮納雍縣東關鄉,西接田壩鎮,北靠鴨池鎮千溪鄉,交通方

朱昌鎮朱昌鎮
便,畢納柏油公路貫穿全鎮,是田壩、陰底、鴨池、維新、岔河、千溪等鄉鎮的中心地帶,是畢節至維新、納雍、水城、昆明等地的必經之路。距市區17公里,地跨東經105017′,北緯27007′~27012′之間,總面積106.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2.70%,其中坡耕面積56478畝,梯平地22460畝,水田8823畝。全鎮有14個行政村,145個村民組,有10660戶,42493人,農業人口41328人,占總人口的97.3%。全鎮居住著漢、彝、苗、布衣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2160人,占總人口的0.1%。

農業概況

朱昌鎮是一個農業大鎮,近幾年來,黨委、政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切實貫徹落

朱昌鎮朱昌鎮
實“三農”政策,以促進“三農”、服務“三農”為主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技興農,科技興鎮為目標,統籌規劃農業科普示範旅遊園區建設,以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為宗旨,以技術服務為民,增加農民收入為出發點,加大經濟建設力度,推進社會經濟建設步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發展農業科普旅遊示範園區建設為切入點,切實解決好“三農”問題,使發展鄉村旅遊和解決“三農”問題雙贏互惠,相互促進。一是投資450萬元,在羊叉路一帶建成以高新科技農業觀光為主體的農業建設園區,涉及煙水配套工程建設,二級提水站建設,電子恆溫育苗大棚,堆積式智慧型化烤房等項目,該園區覆蓋面積6060畝,惠及13700人,提高了農業的科技含量,為經濟建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投資10萬元,建成以八仙洞為主體的青少年科普實驗基地。在八仙洞組建設青少年科普基地和無公害大棚蔬菜基地,培養青少年愛科學、勤實踐,學科學、會使用的勞動技能,提高青少年的動腦、動手的實際能力,從而提高勞動者素質,為培育新農村新型農民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氛圍。三是建成1500畝日本砂梨基地,200畝艷紅桃基地,200畝秋錦梨基地,40畝板栗基地,363畝的松林娛樂園,這些項目的實施最佳化了生態,調整了產業,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截止目前為止,全鎮森林覆蓋率達35%以上。四是引進資金1600萬元,創建畢節地區農業科普生態觀光園建設。項目規劃建設在發啟村,占地面積6500畝,其中經果林建設占地3500畝,保護林占地2500畝,林下養殖占地2000畝,度假村建設占地200畝,涉及10個建設項目(鴛鴦湖農家樂度假村、觀光果園、觀光蔬菜種植園、生態畜牧養殖園、森林景觀休閒園、苗族風情觀光旅遊園、岩灣生態探險觀光園、狩獵遊樂園、人工草地遊樂園、摩崖石刻觀光遊樂園)。現在各項項目工程正順利開展,預計建成後可以解決180餘人的就業問題,每年可為發啟村增加收入110萬元左右。

文化概況 

挖掘民族文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鄉村旅遊品牌。一是恢復重建明朝萬曆年間雲台寺廟,目前大雄寶殿主體工程已完成50%。二是由村民自行組建了一支秧歌舞隊和一支苗族蘆笙舞隊,村民自娛自樂,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傳承了民族文化,為旅遊事業的發展和建設新農村創造了良好的氛圍。三是成功地保護和申請朱昌鎮牛鼻子洞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為發展鄉村旅遊注入了歷史文化底蘊。該鎮牛鼻子洞位於朱昌街口東南面,洞內呈喀斯特地貌典型。據考古資料證實,人類從舊石器時代早期開始,就在黔西北這一地區活動,創造了非常豐富的文化,留下了極為寶貴的文化遺產。牛鼻子洞遺址成功地見證了這一人類歷史文化的演繹過程,為我鎮鄉村旅遊注入豐厚的文化底蘊。四是投資10萬餘元,改造茅草房21間;投資5萬餘元,對21間房屋進行了美化改造;投資8萬元,對王家沖村35處的圈、廁進行了改造,並建造52口沼氣池。改房、改廁、改圈、房屋美化工程的實施解決了民眾生活的實際困難,美化了庭院、靚化了村莊。

歷史發展

朱昌是一座遠近聞名、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鎮,素有“南青岩北朱昌”之稱。歷屆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兩個文明”建設,95年進入億元鎮行列,98年被評為“省文明鄉鎮”,99年被中央文明委正式命名為“全國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示範點”。2003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560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849.5元。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本屆黨委、政府進一步深化鎮情認識,提出了搶抓機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紮實工作,舉全鎮之力建設金陽後花園,全面推進小康社會進程而奮鬥的目標,把朱昌建設成為集生態、綠色、環保、科技、旅遊、文化為一體的現代精品城鎮的發展戰略新思路。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