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廉貽

朱廉貽(1904—1941),字伯軒,江蘇省丹陽縣人,曾任興化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1904年出生於一個有聲望的開明士紳家庭。其父朱淵為前清廩生,曾參加辛亥革命,後任江蘇省參議院參議員。“幼承家教,精詩文、工書法,待人謙和,關心農民疾苦,深得鄉里稱道。”朱廉貽極具領導才能,曾先後擔任{丹陽}抗日自衛總團的秘書長、新四軍挺進縱隊司令部秘書長和第六支隊隊長、{興化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等職;參加攻打{揚中}、保衛{郭村}、黃橋決戰等戰鬥,殲滅過上千敵兵。

人物生平

1928年,考入北平朝陽大學,攻讀政法專業,後因其父被人誣陷入獄而中途輟學。此後,他隨國民黨官員尹志仁到浙江桐廬縣謀職,先後任縣政府第一科科長、代理縣長等職。任職期間,為人正派、廉潔奉公,終因不趨炎附勢而屢受排擠,便毅然棄職還鄉任國小教員。任教期間,曾發動當地鄉民執旗到縣政府請願,敦促當權者關心人民的疾苦。
1938年2月,丹陽淪陷,目睹日軍的殘暴,深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積極會同社會名流商討抗日救國保家的謀略。和韋永義等人在家鄉的都觀、白鶴、司徒3鄉組織起觀鶴抗日自衛團,被民眾推舉為團長。1938年5月,與韋永義率部加入管文蔚在丹陽地區組織的“丹陽抗日自衛總團”,被委任為“總團”秘書長。7月,隨同管文蔚至丹陽延陵會見了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共商茅山地區抗日鬥爭大事。9月,新四軍改編“總團”,命名為“新四軍挺進縱隊”,他受“挺縱”司令管文蔚的委派,兼任“挺縱”第六支隊支隊長,使六支隊迅即發展成為一支擁有200餘人的抗日武裝力量,控制了丹陽西南一帶的抗日局勢。同時,他非常注重軍事理論的學習和研究,認真學習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並寫了題為《源泉》的體會文章,在“挺縱”中廣為傳閱。
1939年,“那年春天他隨新四軍挺進縱隊北上,進入蘇北地區。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新四軍北上、東進的方針,他隨“挺縱”渡江挺進蘇北並參加了郭村、黃橋等一系列著名戰鬥。黃橋決戰後,奉調任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秘書長。
1940年10月,他前往東台任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秘書長。
1941年春,被任命為興化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積極領導組織縣政府的80餘名工作人員和中共興化縣委一起,配合新四軍主力部隊,宣傳抗日、發動民眾、組織武裝、肅清土匪、打擊敵偽,為創建興化抗日根據地作出了很大貢獻。是年2月22日,駐在唐子鎮附近的中共興化縣委、縣政府和新四軍一師二旅六團團部,突遭日軍襲擊,他率縣政府留守人員迅速轉移。次日晨,在陳家舍(今屬東台市廉貽鎮)被日軍追上,在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不利情況下,率部一面阻擊,一面撤退,因地形不熟,陷入三面是河的“和尚圩子”。在涉水過河時,因河寬水深,天氣寒冷,不幸溺水犧牲。
這是以革命先烈原興化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朱廉貽英名命名的鄉。
朱廉貽烈士在興化以身殉職,永遠為水鄉人民所景仰、懷念。1944年興化縣政府為紀念朱廉貽、嚴昌榮二烈士,建立了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學校——朱嚴師範。
1945年來,抗日戰爭勝利後,興化縣梓辛區和廉貽區舉行了上千人參加的追悼大會,沉痛悼念朱廉貽烈士。會後,在梓辛河邊的烏金垛(現屬興化縣陶莊鄉),建造了一座六角型的烈士紀念塔,供人們瞻仰。
從1945年10月10日起,朱廉貽烈士犧牲所在地,被正式命名為廉貽鄉(現在為廉貽鎮),陳家舍更名為廉貽村,村上還為他建了一座紀念碑。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