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寨村

朱寨村

朱寨村坐落在滕州市的西北邊沿地帶,西與微山,北與鄒城接壤,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曾經三易其址,三更其名。

基本信息

朱寨村坐落在滕州市的西北邊沿地帶,西與微山,北與鄒城接壤,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可謂一塊風水寶地。這個村曾經三易其址,三更其名。原來的位置在現在的西南約300米處,名曰“興隆莊”。以後又經歷了數百年,遷至現在的正北約400米處,名曰“艾莊”。後因水源問題,遷至現在的位置,從公元1644年延續至今。當時建村時四周築有仗余圍牆,四面各留一門,名曰寨門,又因建村時以朱姓最先遷居至此,故取名“朱寨”。

古廟、神樹和奇石

在村子的東北角建有一古廟,名曰“山神廟”,四堵牆均由一塊獨石而立,南面開一圓拱門。屋面用兩塊瓦壟石組合而成。廟前廟後各有一株千年合抱古柏,廟前的一株尤為壯觀。樹幹筆直挺拔,樹枝平伸延展,層次分明,遠看像一座巍巍寶塔,近看像一把撐開的巨傘。樹根大部分裸露在外面,盤根錯節,互相纏繞,曲折蜿蜒,像幾條活龍嬉戲。任取一段樹枝或根,雕刻成一個小工藝品系在腰間或帶在身上,除可“消災辟邪”,防止蚊蟲叮咬外,還時時散發出撲鼻的清香,因此當地老百姓稱之為“神樹”。
樹下還放有一塊奇石,是我村的一位大力士與同伴上山打柴時發現的。他們每天在同一地點休息,誰也沒有注意到這塊石頭,而在某一天打柴返回時這位大力士偶然發現它色澤鮮艷,光滑如玉,玲瓏剔透,好似從天而降。於是他就肩背籮筐,臂夾奇石,回來後放在了廟前樹下。用石擊之,聲響如鍾。倘若有個說古書的或召開個村民大會,就可以敲擊奇石,把村民召來。幾百號人聚在樹下,還是松鬆散散,一點不顯得擁擠。如果下場小到中雨,樹下則滴水不漏。因此這裡就成了人們消暑避雨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村子四周森嚴壁壘的寨牆,再加上山神的庇佑,真算得上為朱寨人的生命財產安上了“雙保險”

千年古道

朱寨村朱寨村
村西邊是一條千年古道,稱之為“官道”。因為這是當時滕縣到濟寧州的必經之路,無論是出印坐官,還是騎馬坐轎,都要從這裡經過。清朝嘉慶十一年夏天,因山洪暴發,道路一時中斷。這裡的村民自古就“樂善好施”,他們遵循“修橋補路當時福”的古訓,積極踴躍捐資籌款,開山採石,真可謂“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在短短的幾個月內運來數百塊巨石,修築了兩座石壩,使道路恢復了暢通。當時深得濟寧州官員的賞識,為了表彰這裡的村民,在村西樹一石碑以昭後人,還特地請了當時的大文豪馬邦舉撰寫了碑文,其碑文曰:“古村北,廟上南,中修二石壩,用錢七百三十四千文。曹州府教授馬邦舉撰書,大清嘉慶十二年正月十七日落成。”

景點介紹

工程浩大的唐山(雙井山)寨
在陡峭高聳的唐山(雙井山)頂上,至今仍保存著一個基本完好的山寨。山寨大致呈圓形,直徑約90米,占地7000多平方米,圍牆高3米多,牆底部為雙牆,厚約1.8米,上半部為單牆,厚約0.8米。山寨內原有房屋三十多間,共用石料2000多立方。在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條件下建造這樣一個山寨談何容易。有據可查,此山寨建於清鹹豐辛酉年間(公元1861年),當時因粵匪蹂躪魯境,到處燒殺搶掠,村民不畏強暴,奮勇抗擊,但終因寡不敵眾,只能撤到險要的唐山(雙井山)頂建造山寨,依據天險與敵人作長期的鬥爭,最終才使村莊得以保存。
泉水甘甜的“西南井”
居住在偏遠山區的朱寨人,數百年來一直經受著引水問題的困繞。在雨水充沛的年月,依靠幾眼石井還能基本維持日常用水。但逢大旱之年,就要飽受缺水的煎熬。近則去雙井和龍王廟去挑水,遠則需跋涉數十里去古村挑水,村民們心急如焚。民國十七年,時任村長的劉文富帶領村民土法上馬,日夜奮戰,歷經半年多的時間,在村西南角打出了一口甘甜涌流的水井。至此,朱寨村結束了缺水的歷史。天旱時就可以到井上挑水吃,每逢汛期到來,井水則自然從井口溢出,少則兩到三個月,多則半年。自從我村打了深水井以後,“西南井”才完成了歷史賦予他的使命。
傳奇色彩的仇家林
在附近方圓幾十里都流傳著“上有黃石門,下有仇家林;倒了黃石門,砸了仇家林。”的說法。明朝中期,這個村子居住著一戶仇姓人家,一年,他請風水先生看了一處墳地,日後仇家定能飛黃騰達,但風水先生會雙目失明,需仇家供養他的後半生,仇家滿口答應。沒過幾年,仇家果如風水先生所說,好地置了幾十頃,騾馬成群,瓦房數十間。在仕途上也是春風得意,有一人還官居四品,回家時坐著八抬大轎,隨從是前呼後擁,非常顯赫。但時間一久,把風水先生就漸漸給淡忘了,只給些殘茶剩飯吃,破舊衣服穿。後來先生的徒弟打探到了師傅的訊息,就詢問師傅還有沒有使師傅眼睛復明的辦法,於是師傅就把破解的方法告訴了徒弟。到了午夜時分,徒弟手持寶劍,來到了仇家林,看到了二十四人手提燈籠繞林轉圈。徒弟們對準了領頭的一個挺劍而出,只聽轟隆一生巨響,地動山搖,山上巨石滾落下來,砸在了仇家林上。至此,山上岩石上留下了一座“黃石門”,而仇家也從此家敗人亡,這個村也絕了此姓.
鬼斧神工的黃石馬
在村子正北堵子山西面的一塊大岩石壁上,有一幅的天然形成的石馬像。站在北雙井村東面抬頭向東遠眺,就可以看到一匹四蹄蹬開,尾巴翹起,鬃毛直豎的無頭黃馬,真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假如馬良在世也難料能畫得如此逼真。
相傳很久以前,這裡住著一個名叫李三貓的莊戶人家,每天男耕女織,早出晚歸,日子過得比較殷實。有一天早起準備下地,忽然發現頭天挑的滿滿一缸水全沒了。後來連續幾天都是如此,李三貓覺得異常納悶。於是,他打定主意,到了夜晚隱蔽起來看個究竟。結果到了“雞不叫,狗不咬”的時候,一陣狂風過後,一隻金馬駒站在院中,見四處無人,就走到水缸前把水一飲而盡。又是一陣狂風,金馬駒消失的無影無蹤。李三貓認為這是一匹神馬,日後定能給自己帶來好運,於是照常每天把水挑滿。後來還在水缸旁邊放置一些洗淨切碎的嫩草,磨碎拌好的精料,讓金馬喝足吃飽。這匹馬也特別善解人意,每次來時都給主人帶來兩隻金元寶。日子一久,這個訊息不知道怎么叫利慾薰心的“南蠻子”知道了,他們妄想把金馬強行搶走,但金馬死活不乾,最後,“南蠻子”把金馬的頭割走了。金馬出於對主人的報答和對這一方水土的留戀,把自己的身影顯在了一塊大石壁上。從此給這裡的人們留下了美好的傳說和永久的紀念。
世外桃源——雙井山龍堂峪
在唐山(雙井山)西面有一處峽谷俗稱“龍堂峪”。這裡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春天鳥語花香,夏天草木蕩漾,秋天碩果纍纍,冬天銀裝素裹。峪內建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廟宇,當地人稱“龍王廟”。這裡四面環山,抬頭只能看到蔚藍的天空和天上的朵朵白雲,真有點“坐井觀天”的味道。這座廟宇共有三間,牆體全有石料堆砌而成,屋面是彩瓦覆蓋,廟內雕樑畫棟,盤龍玉柱,廟內東海龍王及其他水神的雕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各種神像在“文革”期間均被破壞,現只有圖象)廟前和廟北200米處各有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水井很深但水位卻很淺,雖然這兩口井在半山腰,水面離井口卻只有兩三米,即使久旱它們也不會幹涸。千百年來,這兩口井在大旱的季節不只解救了多少附近的民眾。附近的雙井村和雙井山也因此得來。據傳說,這兩口井是東海的海眼,可直通東海。廟內還保存著這樣一幅對聯,上聯是:“臥龍宮屈指千里”;下聯為:“出東海拯救萬民”。橫批為:“海似千里”。井下邊立有一塊“龍君感應之碑”。大意為:大旱之年,只要人們以心誠來求雨,就會感動龍君神靈,普降甘霖,使這裡五穀豐登。修廟立碑的時間是:大元大德六年九月重陽日(即公元1303年農曆9月9日),距今約700多年。有人說這是一坐“水山”,因為這裡山多高水就有多高,並且這裡的莊稼特別耐旱。也有人說這是一座寶山,因為這裡生長著名貴的北沙參及一些名貴的中藥材。還有魯迅先生筆下的千年何首烏在這裡也能找到。就連濟南軍區的一支通訊部隊也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也曾經在這裡駐紮多年。至今這裡還有幾間當年的營房。

精忠報國的朱寨人

這個村子的人不但勤勞簡樸,勇於和大自然抗爭,而且向來就不畏強暴、疾惡如仇,敢於和外來侵略者作殊死的鬥爭。這個區區只有幾百人的小村子,先後就有近百人當兵入伍。在這些人中,既有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在戰場上立下顯赫戰功的老榮軍;也有為社會主義建設和部隊現代化建設作出卓越貢獻的時代先鋒;既有像孫延成、劉永新、宋奉河、劉宗群這樣前赴後繼的父子兵;也有像劉永遠、劉宗龍這樣四人齊上陣的親兄弟。這些人中,先後有三十多人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有好多人在部隊提了乾,有的轉業後走上了領導崗位。他們滿懷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在不同的年代為國家的安定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山溝里飛出了金鳳凰
樸實憨厚的朱寨人都認這樣一個道理:“只要大人有口飯吃,再苦再累也要供孩子上學。”這裡的孩子也好象特別理解大人的良苦用心學習特別用功。這裡的山,這裡的水既養育了祖輩相傳的勤勞善良的山裡人,也養育了精忠報國的精兵衛士,還養育了一大批莘莘學子。改革開放以來,這個村先後有70多人考上了中專,24人考上了大專13人考上了本科院校,4人取得研究生學歷。這在整個滕州市的人均比例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