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烈士陵園

本溪烈士陵園

位於遼寧省本溪市區東郊距市中心8公里的青松嶺。系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陵園背倚青松嶺,四周砌有高2米的花牆。

簡介

位於遼寧省本溪市區東郊距市中心8公里的青松嶺。系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初本溪市民政局集資籌建,6月20 日動工,1988年10月29日竣工,同時對外開放。

陵園背倚青松嶺,四周砌有高2米的花牆。整個陵園被蒼松翠柏環抱,隨山勢由低到高依次由石門碑中心廣場、烈士塑像、紀念館等部分組成,占地面積55000平方米,氣勢宏大,莊嚴肅穆。陵園建有三個大門,左、右兩個側門有公路通進陵園,正門內是一座高3米用花崗岩石砌築的石門碑。1988年10 月中顧委常委江華為陵園題寫的“本溪烈士陵園”6個放大的金字鑲嵌在碑身正面黑色的大理石上。本溪市人民政府為陵園撰寫的碑文用楷書紅字鐫刻在石門碑背面的白色玉石上。園內由下至上的甬路階梯全部用石板和花崗岩石鋪築,寬24米,長150米。兩側是松柏和花圃,小徑迂迴於松柏、花圃其間,幽雅之中更顯肅穆。陵園中央4米高黑色大理石基座之上矗立一座高5米用漢白玉雕塑的無名烈士塑像。塑像前是一處500平方米的中心廣場,可容納2000人同時在這裡進行悼念活動。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贈送的戰鬥機陳列在廣場左側的草坪之中。

白色大理石貼面高11米、兩層1200平方米的烈士紀念館位於陵園的後半部,徐向前元帥在1987年9月題寫的館名“烈士紀念館”5個楷書大字用青銅鐫刻,鑲嵌在紀念館正門上方墨玉橫額上。館內,水抹石地面,寬敞明亮,一樓大廳正面牆壁用紅色絲絨裝飾,壁前是一座高2.5米的大理石紀念碑,碑上鐫刻著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在1987年9月為陵園的題字:“英烈光輝照本溪”。大廳左側牆壁的墨玉上鐫刻著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呂正操在1987 年12月題寫的“民族精英浩氣長存”和中顧委委員程世才在1988年3月題寫的“革命英烈浩氣長存”。右側牆壁的墨玉上鐫刻著解放戰爭時期本溪的領導王?在1988年10月為陵園題寫的“烈士光輝永照山城”和汪之力在1988年10月為陵園的題詞:“讓為各歷史時代無數英雄的鮮血所澆灌的本溪壯麗河山永開解放革命與前進之花”。
一樓右側是放映廳。後廳是英烈室,牆壁上用墨玉雕刻介紹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鬥中犧牲的1401位本溪英烈的生平。
紀念館二樓有正廳和三個展廳,正廳的三面牆壁上懸掛著三幅題為“摩天嶺大捷”、“老禿頂子密營”、“平頂山戰鬥”的巨幅繪畫。三個展廳分三部分介紹了在不同時期本溪著名英烈的生平業績。第一部分以“武裝抗日、保衛家鄉”為題,介紹了東北民眾自衛軍總司令鄧鐵梅、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司令唐聚五及苗可秀、黃拱宸等烈士的業績。第二展廳以“渾太兩岸的抗日烽火”為題,介紹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宋鐵岩、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師師長韓浩、一師參謀長李敏煥及韓震、李向山解麟閣、劉福林、管毅、高曦等烈士的業績。第三部分以“解放戰爭中的本溪”為題,介紹了本溪縣委委員、清河城區委書記翟嘯、草河掌區委書記馬驥、區長白東海及鍾本才馬忠駿陳大光、李明、李惠春等烈士的業績。本溪市人民政府為陵園撰寫了碑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