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面目

成語名字,本來面目,出處《六祖壇經·行由品》。

基本信息

成語資料

【成語】本來面目
【注音】běn lái miàn mù
【解釋】原為佛家語,指人的本性。後多比喻事物原來的模樣。
【用法】作主語、賓語;用於人與事物。
【結構】偏正式
【年代】古代
【謎語】化裝之前
【英文】original(real,unmasked) appearance(character)
【日語】本來面目
【相近詞】廬山真面目、真相大白原形畢露返璞歸真
【相反詞】塗脂抹粉、喬裝打扮不露聲色、喬裝打扮
【同韻詞】規行矩步、路見不平,拔劍相助、生息蕃庶、無孔不入、丹心如故、自立門戶、煙霞沉痼、折鼎復餗、適時應務、向上一路

成語出處

1、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唐·慧能《六祖壇經·行由品》
2、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長如故。 宋·蘇軾《老人行》詩

成語故事

佛教禪宗六代世祖慧能從小聽人念誦佛經,心中有所覺悟,就到黃梅縣東禪寺投奔禪宗五世弘忍大師學習佛法,被秘密授與祖師衣缽,連夜逃到南方,遇到僧人慧明,要求講佛法。慧能說:“不思善,不思惡,這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你的本來面目。”

成語示例

1、這一潤色,留傳固然留傳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許多本來面目。 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
2、方場的一邊,離其他的房屋幾步的地方,高高地聳立著一堆瓦礫,它的本來面目簡直一點也看不出來了。 西蒙諾夫《焟燭》
3、長期領導中國科學院(後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夏鼐先生,1984年在《什麼是考古學》文中說,考古學和利用文獻記載進行研究的狹義歷史學不同,研究的對象只是物質的遺存,但兩者同以恢復人類歷史的本來面目為目標,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
4、直到"舉鼎"之後,徐策看他已長大成人,勇武過人,已具備了為父報仇的條件,便借著讓他觀看薛家歷代真容,啟發他為父報仇的意志,直到這時,徐忠才不是徐忠,恢復了薛蛟的本來面目,時間的"跳越"才得以"名符其實"地最後完成。
5、日本民俗學家後藤興善先生說:"在民俗學上,決不否定文獻記錄作為資料的價值,但是要把文化較低的,落後的庶民的實際生活作為研究的第一位資料,要把採集這些資料作為民俗學的第一步活動,從這裡可以看到民俗學的本來面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